“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历史由来和理论依据

核心提示: 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和理论基础的高度来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布局,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五位一体”的整体建设。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我国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认真把握和深刻理解这一重大战略布局,必须了解其深远的历史由来和深厚的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崭新布局,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集大成,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1956年“一化三改”完成以后,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结束以后,就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经过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的四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的新阶段。

在建国初期阶段,可以叫做“一个统帅”的布局。强调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因此,我们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用革命工作、政治工作来带动和推动其它工作。这个布局,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应该说还是可行的。从理论上来讲,当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正如列宁所讲的,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也就是说,要发挥上层建筑和政治工作的作用,来促进社会的变革。但是,革命完成以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建设时期,应该强调社会存在中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中的上层建筑,应该以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主要任务。这个思路不转过来,还停留在革命时期,思想就没有跟上实践的需要。以致于后来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最后演变成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失误。可见这个布局需要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同志作为总设计师,他强调要把我们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抓物质文明建设。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他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按照小平同志的设计,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布局一度是“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布局。这个布局涵盖了经济领域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当然也涵盖一些生产条件,比如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同时又强调科学领域、思想领域、政治领域的一些建设问题。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它是顺应了我们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而从理论上来说,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强调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应该抓物质文明建设为主,同时注意社会意识有反作用,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个布局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小平同志在总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场政治风波的教训时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够。

针对这个实践上的偏差,怎么办呢?江泽民同志出来主持中央工作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怎么把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文明这一块,从精神文明建设里面再单独提取出来,加以强调并引起全党的重视。他多次指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并相应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三大纲领”的布局,即经济上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上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政治上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三大纲领”的布局,体现了一个新的实践要求,就是要解决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到笼统的意识建设或精神文明建设里面,使它的地位不十分突出的问题。同时顺应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民主要求越来越高的要求,将“政治文明”提到日程上来。从理论上讲,“三大纲领”布局的依据,除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外,还有一个原理,就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和马克思的经典论述里面的政治文明概念。“三大纲领”的布局并不否定经济、文化、政治之外的社会文明。可是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包括社科界以及思想学术界当时流行一个观点,作为一个执政党,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抓好就行了,至于老百姓的社会生活,那都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自己去操心就行了。

到了十七大的时候,我们全党都认识到种种社会问题,执政党不去重视,不去注意也不行。因此,胡锦涛同志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的一个亮点就是确立“四位一体”的布局。我们在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文明建设。具体一点说,要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学有所教、老有所依、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执政党应把这些民生问题提出来,带领人民群众一起来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这样一个布局顺应了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实践要求,同时它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我们不仅要看到社会基本矛盾,还要看到社会非基本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矛盾系统里面,基本矛盾是管总的,贯穿过程的始终、决定过程的本质。但是,非基本矛盾是伴随着存在的。一些非基本矛盾解决了,一些非基本矛盾又产生了。因此,搞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解决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而且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不重视社会问题,不重视基本矛盾以外的问题,思想也有片面性。

数年后,又发现将自然环境和资源问题放在社会建设中,恐怕也不够分量。虽然我们已经明确要搞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还没有上升到同“四大建设”相并列的地位,现实中不少干部群众还不够重视。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从社会建设中单独提取出来,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如习近平同志讲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就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这个布局又有什么实践依据呢?主要是环境的压力、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了,不重视不行了。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建设并列来提,使它的地位提高,引起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而从理论上来说,历史唯物主义讲了,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必须有适宜的、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么个原理,我们不能忘却。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一个统帅”、“两个文明”、“三大纲领”、“四大建设”,到“五位一体”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科学发展的指针。

“五位一体”的布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运用和发展,它要求我们应该全面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而且必须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以使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更综合、更系统、更深刻。

在这里,我主要列举六个方面给大家看:第一,过去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讲,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生产方式,也就是经济建设,是决定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个原理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应该把经济建设当作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经济建设不只是上层建筑的基础,除了上层建筑要以它为基础以外,其它的社会现象也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经济建设搞好了,不仅决定上层建筑的巩固和发展,还决定上层建筑以外的其它社会问题的解决。由“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到“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体制和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教科书讲,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强调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为它开辟道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得到巩固提供政治保障等等。实际上国家政治上层建筑不仅为经济基础服务,它也为经济基础以外的社会工作、文化工作,甚至还要为生态文明工作服务。所以,政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东西,要巩固起来,使之经常化、持续化都必须靠国家强有力的后盾,都必须通过国家政权制定一系列规范性的制度来维护。由“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到“政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为我们党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文化的服务、规范、巩固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过去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回过头来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而社会意识里面有意识形态的文化和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两方面,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其它文化的作用呢?也承认有,也注意过,但是强调的不是很多。今天综合来看,所有的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有的是提供智力支持,有的是提供思想动员,合起来就是提供精神动力。所以,文化建设领域我们也要“两手抓”,一手抓意识形态的文化建设,一手抓非意识形态的文化建设,使之相辅相成,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由“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到“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为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以往的教科书为了简便起见,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归为两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又在这两类里面抽象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然后制定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这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提炼是必要的,否则的话抓不住社会的本质。可是在提炼完了以后,并不是说那些非基本矛盾的东西就不存在了。回过头来,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还应该想到它,把整个社会看作是社会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的统一体。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基本矛盾中的问题多数由经济、政治、思想建设来解决。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社会建设从狭义上看是指社会基本矛盾以外的其它社会问题;而从广义上看,不仅是指非基本矛盾的社会问题,而且是指基本矛盾里面的一些不能完全归结于经济、政治、思想哪个领域的社会问题。比方教育,它就是社会问题,它不好说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但它同时又涉及思想上层建筑和生产力领域。因此,大家注意,这些渗透于基本矛盾里面的问题,也应该看成是社会建设的问题。综合来看,社会建设是整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内在条件。由“社会是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的统一体”到“社会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条件”,为我们党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第五,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过去的讲法,必要条件就是必须有的、缺了就不行的条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社会,都要生存在一个地理位置上面,没有就不行。但是过去说,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句话本来是对的。可是我们有一个错觉,似乎这个地理环境可以重视也可以不重视,因为它不起决定作用嘛。现在应该强调,不起决定社会本质和发展趋向的作用,但是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呀,条件破坏了,社会也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今天我们党意识到地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涉及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环境,使环境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要求,也是社会生活方式的要求。由“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到“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我们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第六,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讲到结尾的时候,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相对领袖、相对个人来说,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力量是足够大的,人心向背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向。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关心人,首先是重视作为整体的人民群众,这是我们党的核心立场。同时,我们应该关心群众中的每一个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使每个人都要得到发展。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为我们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整体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立场、观点和根本方法。

讲这一系列的理论,就是要求我们好好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看一看,才能够理解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它既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依据,又与时俱进,有我们党自己的理解、超越和创新。当然,还可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的角度,来把握“五位一体”布局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创新成果。

总之,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和理论基础的高度来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布局,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五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湖北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副巡视员、副校长 刘元玉)

责任编辑:dydaily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