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守住绿水青山!江苏开发区突出绿色集约发展

核心提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绿水青山”在国家探索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框架下,凸显出更为长远的价值。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绿水青山”在国家探索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框架下,凸显出更为长远的价值。

  在江苏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强调,全省开发区“要突出绿色集约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既感受到了江苏省多地开发区绿色转型的努力和成效,也深切感受到各地的转型之难。

常州高新区

   “硬约束”越来越强,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历经30多年发展,江苏的经济开发区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各类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越来越强,用地难、污染重、产出效率低的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新的时代与形势呼唤开发区走特色化的绿色发展道路。

  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常州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土地、能源、污染物排放都已经接近生态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不断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绿色集约发展;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求我们在不断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路径,实现企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省开发区普遍存在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较高、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资源稀缺等问题,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迫切的现实需求。

  “一提大黄山,车过一溜烟!”这是过去徐州人对采煤塌陷地大黄山的描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如果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竭泽而渔。”徐州市委常委、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强说。

  作为江苏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徐州经开区近年来着力推进垃圾减量处置,保利协鑫(徐州)再生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投资4.13亿元建设垃圾发电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和无毒无害的工业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减少了填埋垃圾用地;江苏中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多晶硅生产采用引进的改良西门子工艺,实现了95%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在工厂内闭环转化成多晶硅生产原料三氯氢硅;曾经的采煤塌陷地变成了大黄山森林公园,曾经的采石宕口变成了珠山公园。

  

  苏州工业园区

   变废为宝,建设循环产业体系

  补齐生态短板,各地正努力加快循环化改造。

  记者在扬州阿波罗蓄电池有限公司蓄电池电极生产车间看到,一条条金属板材在流水线上有序运行,流水线周围基本闻不到异味。公司副总经理张进说,“以往汽车蓄电池电极生产采用铸造工艺,会释放铅尘,在车间待一会,衣服上就会沾满黑色小颗粒。现在先做成金属带材,再切割拉伸成型,用铅量减少10%,控制了铅尘污染。这一新工艺被国家工信部在全国推广。”技术进步,使得这家公司在控制铅尘排放、中水循环利用情况下,年产能从190万千伏安时提高到550万千伏安时。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李政告诉记者,园区2010年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加快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目前已基本形成产业间大循环、企业间中循环和企业自身小循环三个循环体系。

  土地面积仅占全市3.4%的苏州工业园区,以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创造了苏州市15%左右的经济总量。在这里,一个原则深入人心——“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一个理念赢得共识——强化园区招商体系中“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与延伸的关键项目。依托苏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园区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一站实现碳交易、排污权交易、废弃物交易和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交易,填补了江苏环境、能源交易领域的空白。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表示,园区严格控制区内整体能耗总量,加强行业项目能效红线管理,正努力建设成为国家首批绿色制造试点园区。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以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为重点,积极推进循环化改造,江苏不少园区建成了国家级和省级的示范园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已成为各地的共识。

   绿色集约发展,瓶颈亟待破解

  虽然江苏省各地开发区为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做了很多工作,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仍有一些瓶颈亟待破解。

  比如,有的开发区面积不大,却也在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对发展循环产业链存在一定的制约。苏州宿迁工业园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崔成刚说,园区位于宿迁主城西片区,规划面积较小、规划区域狭长,整体开发强度较大,特殊的区情、区位,造成了园区自身的环境容量偏小,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园区系“产城一体”的开发建设模式,商住区环境整体敏感度较高,很难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不少开发区,高耗能行业产值低、能耗高的矛盾仍然存在。即使在苏州工业园区,当地人士也坦言,近年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降低,但第二产业中高耗能行业的占比并未出现下降趋势,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此外,目前园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制约着节能技术产品和产业培育的发展,如融资难度较大,融资渠道较窄,银行信贷、担保等金融体制不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标准、检测、仲裁等服务机制尚不完善;用能单位利用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不高;税收优惠和补贴等相关配套政策仍有待完善等。

  在一些开发区,由于产业的特殊性,也带来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2016年,常州高新区新材料、光伏产业完成产值超千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产业产值的44%。“虽然大部分新材料、光伏企业的工艺和能耗指标在行业中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由于行业特性,仍以煤、电为主要消耗能源,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周斌说,该区仅有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期、德宝水务中水回用等资源循环化企业提供垃圾处理、中水回用等服务,不能全面满足区内污染物集中处理的需求,在污泥、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方面也存在短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开放创新先行区的开发区,推动前端清洁生产,后端废弃物资源化,促进上下游企业的链接,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回应政府与百姓的殷殷期待,开发区,必须迎难而上再启航程!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