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厚重的家乡情结,在丹阳,有作家写丹阳,有曲艺家唱丹阳……今年61岁的季航泰从小就喜欢油画和书法,年轻时跟随大师吕凤子的长子吕去疾学习画画,还跟随书画大家顾莲邨学习过书法,可谓“功力深厚”,每每在市政法系统举办的书画大赛中拔得头筹。
从法院退休后的他,更是对画画“痴迷”,并且萌生了新的想法:用油画绘出家乡已消逝的老建筑和家乡的美景。“我想用手中的笔记录家乡的美,留住老丹阳人的记忆!”
情有所钟,退休法官的画画情结
在江南人家58幢3单元西的一间仅有十余平米的房间里,挂着许多赏心悦目的画作,有花鸟画、风景画、人物侍女画……这些都是这间小房间的主人季航泰三兄弟的画作,季航泰的大哥擅长花鸟画,二哥擅长侍女画,而季航泰则喜欢风景画。
退休后,季航泰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将颐养天年的生活方式定为写字作画,于是两人将车库改造成了书画室。季航泰还特地为书画工作室取了名,叫做“亦石堂”。“取这个名字一是因为自己崇拜齐白石,二是觉得自己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是一块石头也要发挥一块石头的作用。”季航泰认为,在法院工作时,他是一块“石头”,因为自己必须是一名正直的法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而退休之后,他又是另外一种“石头”,那就是发挥余热,奉献自己。那他该如何去做呢?再三考虑之后,他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丹阳之美记录下来,然后办一个展览,让丹阳人记住这些美。“从小就喜欢画画,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觉得画画就变得更加有意义了。”
留住老丹阳城记忆,退休法官“改行”作画以笔担当
8日上午,记者来到季航泰的“亦石堂”时,他正拿着画笔作画。“这是西门的警钟楼,为老丹阳的消防事业发挥了不少作用,现在警钟楼基本上不用了,但是这些老建筑值得我们记住。”季航泰停下手中的笔和记者说话,说完话后,他再继续挥舞手中画笔。季航泰希望退休后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美景,而这些画作中,很大一部分记录的是丹阳的“名建筑”,比如贤桥、西门大街正义坊、南门桥、万善塔等。
“平日里,我喜欢把我看到的美景用画笔记录下来,这样既能陶冶性情,又能留住美好,这是我生平最大的爱好了。”退休以来,季航泰基本上就与油画和书法打交道,用他的话说,只有在携着爱人画画写字的时候,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心情也是最愉悦的。季航泰说,他在丹阳生活了六十多年,见证了很多建筑的兴建、变化,其中一些现在已经作为文物单位保护起来,但也有很多已经消失,比如最有名的贤桥,现在很多丹阳人只知道这个地名,却不知道贤桥的来历,更不知道当年的贤桥是什么样子,于是他想把这些有故事、有历史的丹阳“名建筑”用画笔记录下来。季航泰说,城市一直在变化,但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记住,就像万善塔,虽然现在还在,但是也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变化,从之前的金顶变成后来的银顶,再到现在的铜顶,外观上也变了不少,而最初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只能从一些照片上看到,或者只能在《丹阳县志》上看到。
季航泰是一个写实派,为了真实记录每一个丹阳“名建筑”,尽管已经见过多次,但是为了画得精准一些,他还会专门去采风,并且查询很多资料,寻找建筑原貌,除此之外,他便是携爱人窝在自己的“亦石堂”将这些建筑呈现在自己的笔下。消失却又神秘的贤桥、古朴风情的西门桥、粗犷迷人的南朝石刻、飘逸美妙的月亮湾、幽深静谧的练湖……一幅幅油画,近看像是各种色彩块的拼接,甚至有点凌乱的感觉,而远观则错落有致,色彩搭配恰到好处,而正是
这些色块的拼接,让丹阳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和风景定格在美好的画框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画墙旁,季航泰不时地观察画面的整体效果,后又继续用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挥洒,他完全沉醉于自己的创作中,沉醉于笔触和色彩交织的世界里。
“最美不过家乡景!” 画笔下绽放丹阳之美、留住“老丹阳人”记忆
季航泰说,画画要师法自然,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与自然沟通,与人沟通,与外界生活沟通,但这些都是围绕着如何将自己的画作好。他说,现在他害怕浪费时间,生活都是围绕着书法、画画和收藏进行,其他的生活基本上都压缩了。
在季航泰看来,绘画不仅要有过硬的功底 ,更要有自信。“画画要自信从容,如果在作画中不自信,下笔不坚定,那肯定会是一笔败笔,惟有从容落笔,才会作出心中所想之物。”季航泰说,他所画的很大一部分之所以是丹阳的建筑美景,是因为他对丹阳怀着深深的感情:“在丹阳生活几十年,不管这过程中生活艰难还是美好,都是丹阳这块土地养育了我和我的祖辈、后代,所以我想要记录下我眼中的丹阳,让后代知道以前的丹阳是什么样的,是怎么一点点发展起来的。”季航泰说,现在他退休刚刚几个月,所画的丹阳标志性建筑则有十多幅,他希望在近几年间,画出更多的标志性建筑,然后将自己的画作展览,呈现丹阳之美,并且希望人们记住丹阳之美。(袁三安 李潇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