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大幕开启:走出乡村复兴江苏之路

核心提示: 在经历43次田间座谈、12次内部座谈,以及50位村民7天168个小时携带GPS的调查之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副总规划师刘志超和团队成员们,终于对东台多个乡村的现实模样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线深入,他们新近端出了紧扣实际、贴近民愿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初步方案。

新华报业网讯 在经历43次田间座谈、12次内部座谈,以及50位村民7天168个小时携带GPS的调查之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副总规划师刘志超和团队成员们,终于对东台多个乡村的现实模样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线深入,他们新近端出了紧扣实际、贴近民愿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初步方案。

6月29日,“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启动会”召开,正式拉开全省乡村复兴大幕。69个试点乡村在1个月左右时间内均拿出了自己的规划设计方案,这些乡村所属的市、县也制定出了相关行动方案,经过规划设计的专家评审和工作方案的综合评定,将形成全省第一批率先的特色田园乡村试点。而“十三五”期间,共将省级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100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带动全省各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资料图片

双脚踏在土地上,真实触摸乡村脉搏

科学规划,成为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的第一步。来自江苏省内外33个设计团队的规划设计师们,承担起历史重任。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0后”规划师蒋金亮,首次参与乡村规划设计。6月底、7月初,他随设计师团队先后去了东台和姜堰两个地方实地调研。他所在的团队里,建筑、园林、市政、交通、产业、文化等规划设计师一应俱全,也可以看出,眼下江苏乡村规划设计已注重整合各类智力资源,充分发挥多专业协同的优势,以保障乡村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驻村调研,让蒋金亮这样的年轻规划师洞察到乡村不同于城市的现状。“城市规划更多的是解决空间环境、物质环境,比如道路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但村庄规划更重要的是,通过物质空间的改造将已经割裂的人文元素等连接起来,增加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蒋金亮同时发现,特色田园乡村的“特色”彰显其实并不容易,“现在人口流动频繁,农村工匠入城,将城市模块化的建筑工艺带回去,传统工艺被追求效益的工艺取代了。所以,寻找乡村特点也是规划设计的难点。”

“在东台,我们对当地政府官员、村民、卖瓜经纪人、乡村画家、产业园工人等进行了访谈。在三仓镇兰址村,我们请50位村民佩戴GPS一星期,我们每天在电脑系统里收集他们的生产、生活路径,看他们经常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去,在什么地方停留。同时还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停留时具体做了什么事,根据村民的时空轨迹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做一些改造。比如,根据他们经常去的地方,可以规划出乡村公共空间,方便村民购物、休闲、聊天等。”

“挖掘、归纳、研究‘乡愁’的内在特征和空间属性很重要,需要以经济学的方法、地理学的视角和历史的多重维度审视并突出乡村建设中农业文明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刘志超认为,这次规划,要做一些内里、本质的内容,把和农民利益切身相关的东西融入进去。

“乡村千姿百态,没有固定模式和套路,我们或许可以有观念的共识,而最重要的共识就是你必须双脚踏在土地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认为,乡村中居住、人、地、产业结构和文化传承的问题是套在一起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思考缺失,事情就会走形。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安华加入到了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的规划设计中,“四个底线不能碰:农业根本利益坚决不可触碰;生态基础和格局必须要保证;农耕地的生态安全必须要保障;村落自然形态在保障基础上适当优化”。

据江苏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韩秀金介绍,江苏省里优选高水平的设计师团队,紧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核心理念,融合现有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各类规划,深入试点踏勘现场、调查研究、通盘考虑,大家脚踏实地、大胆创新,形成了一批务实、精准、覆盖面广、认可度高、操作性强的规划设计方案。

重视内生治理,让乡村“回家”

“我们的乡村现在离城市越来越近,离乡村越来越远。所以我一直呼吁让乡村回家。”陈安华说,这个“远”不是距离上的远,而是指乡村从外在形象到内涵,与城市越来越相像。放在城乡关系的背景下来看,乡村的潜力和优势还是非常大的,但也必须认识到,当今乡村发展动力缺乏,源于农民自身没法从农村获得足够的收入,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离开乡村到城市打工、生活,农业基本上停滞,农村破败、萧条。因此,重建乡村必须从农业开始抓起,这也代表着乡村的出路。当然也不能太急于求成,如果过多地关注立竿见影的效果,容易陷入“一刀切”、做一些“面子工程”。

他表示,江苏提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真正地抓住了乡村最主要的特征,也给未来乡村的发展提出了非常好的战略性指导。相信经过这次田园乡村建设,整个江苏省的乡村会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在具体工作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每个乡村的特征,还要注意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因为今天的农村已经不是原住民的农村,它应该是各个方面都有积极性、都想去参与的农村。所以,必须通过制度设计,让社会、企业、更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参与到乡村复兴中。”

乡村复兴,有赖于增强内生治理能力。

“如果说中国城镇化上半场的绚丽多彩,是因为乡村要素的净流出支撑了城市的高速发展,那么,中国城镇化的下半场能否成功,其关键则取决于乡村发展的成败。乡村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单要素的、局部性问题,而是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复兴的系统性、全局性问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说,如何让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来,如何能够将多方力量在乡村发展这个主题上聚焦并形成合力,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乡村实践应当充分地重视乡村内生治理问题,如此才能保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复兴。

7月25日,溧阳戴南村召开村民民主代表大会,47位村民代表就包括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打造等在内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内容进行了表决,最终100%获得通过。

充分尊重与吸纳民意,实际也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一个“特色”,试点村庄调动村民参与规划前期调研、后期规划实施、项目运行管理全过程,使乡村建设与农民自身利益密切结合,同时也将有利于对村集体、社会资本起到监督作用。一些乡村在构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团队时,集纳的不仅有规划设计、产业策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和专家顾问、企业组织、运营管理机构,同时还聘用乡村工匠和村支书在内的乡村顾问,团队内还有大量村民代表,显然,原住民的智慧弥足珍贵。

村民参与乡村复兴,化解乡村“空心化”之忧是重要问题。溧阳戴南村共905户村民,2750人,但通过抽取自然村样本分析发现,各自然村外出人口较多,约20%的住宅完全空置,50%以上的住宅老人居住为主,70%以上的家庭在城镇另有住宅。乡宅的有效使用率不足30%。

针对“空心化”趋势,各地已制定或酝酿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培育新型农民,并吸引高校毕业生、城镇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创业。而通过度假、康养和乡村创客经济,引入适量都市人群,也可以重构多元化的乡村田园产业结构,提升乡村经济活力。

培育造血功能,“我们需要精神焕发的乡村”

江宁区区长祁豫玮坦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老人农业、空心农村、失地农民等新“三农”问题,亟需积极有效应对。“围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我们准备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着力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重点人群中,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将创新产业链组织形式,为农民和集体经济在全产业链转型发展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创业商机。”祁豫玮说。

培育特色产业内生动力的同时,还需培育特色文化的内生动力。弘扬乡贤文化,引导乡贤广泛参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明教化,建设村史馆传承优秀传统文脉、提升特色田园乡村的历史质感等,也渐成共识。

让乡村“回家”,自然离不开田园风貌的塑造。从各地思路看,精细化耕作好每一分土地,构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地田园景观是基本选择,即:高标准实施村庄改造和环境整治,顺应自然布局、原有肌理,不砍树、不占田,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改造门户庭院,普遍使用符合江南乡村特色、成本不高、方便就地取材的建筑材质以及本土树种、花卉,引导农民开展以蔬菜、果树为主的“微田园”建设,凸显农村气息。

“有一个精神焕发的农村,是我们对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目标。”溧阳市市长徐华勤说,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表明,任何一项工作,只有农民有积极性,这项工作就有了内在动力,因此他们将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作为工作出发点,鼓励农民成为田园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在政府指导下,还将发动社会参与,让国有公司先行带动,然后通过产业特色来吸引社会资本,并组建合作社,富民强村。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