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是有着光荣的传统的革命老区。从艰苦卓绝开展武装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到在江海大地上奋力抗日的新四军;从享誉全国的“角斜红旗民兵团”,到全国双拥模范城,南通这片土地,始终与人民军队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纪念建军9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追寻江海大地上的军史印迹,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红十四军,播下武装斗争火种
1930年4月,江海平原上诞生了一支中央军委领导下、编入正式序列的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事实上,在红十四军成立之前,通海如泰地区就活跃着我党领导的各类武装,规模较大的一次战斗是1928年5月如皋西乡的五一农民暴动。这次暴动是苏北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的一次尝试。1930年4月3日,红十四军建军大会在如皋西乡贲家巷举行。
红十四军的成立,引导通海如泰地区的武装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不久,通海、如泰两块游击区逐步形成,红十四军各部队驰骋东到启东、西至泰兴的苏中七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同时在游击区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在全省率先建立县、乡苏维埃政权,通海、如泰红军游击区跻身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列。
由于敌强我弱,加之受李立三“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十四军在坚持半年多的武装斗争后,还是失败了。红十四军虽然失败了,但播下的武装斗争火种并没有熄灭,一批红军指战员转入地下或奔赴中央苏区,有的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革命将领。红色根据地的建立,也为后来新四军东进打下了群众基础。
挺进苏中,这里有铁的新四军
1939年底至1940年初,遵照党中央关于“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组织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分批渡江北上。1940年10月,经过黄桥决战,新四军乘胜进驻海安,随后不断向纵深挺进,东进通如海启地区。
从此,南通这片土地上,新四军积极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与江海儿女一道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反共顽固派,南通因此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1年3月,新四军的民运工作队在海安角斜来南乡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并组建了第一支群众武装--角斜抗日自卫队。这支群众武装,后来发展壮大为誉满全国的“角斜红旗民兵团”。
(角斜民兵团资料图)
新四军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取得了反“扫荡”的全面胜利;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清乡”斗争,粉碎了日伪企图在苏中以及整个华中进行“清乡”实行伪化的罪恶阴谋。1942年11月,新四军组建的苏中军区海防团在如东何家灶宣布成立。这支部队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保卫苏中根据地近海海域的任务,而且为人民海军建设培养出一批宝贵人才。
(海防团臂章)
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继续在江海大地上战斗。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取得“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这次战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的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内线作战的著名战例。之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内容。
鱼水情深,双拥工作屡获殊荣
2016年7月30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南通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表彰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从1997年开始,南通已连续六次获得这一殊荣。
南通作为革命老区,在长期武装斗争中,早已建立起亲如鱼水的军民关系。
组建于抗战时期的角斜民兵,在坚持原地斗争、打击消灭敌人的同时,而且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作战,涌现出许多支前英雄、支前模范,许多民兵立功受奖,他们的事迹,已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
渡江战役中,南通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掀起大规模的支前热潮,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支前模范。当时,动员组织民工随军渡江是支前工作中最重要也是很艰巨的任务,南通各地的干部、党员、团员带头报名,做群众的表率。留在后方的干部、群众,也积极照顾好出征民工的家庭,消除出征民工的后顾之忧。
新的历史时期,南通市各部门和驻通部队始终坚持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推动双拥工作呈现出组织推进高效化、宣传教育日常化、拥军形式多元化、拥军机制特色化、拥政爱民实事化的特点。近两年来,南通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做好新形势的下拥军优属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拥军优属政策,全心全意为部队办实事、解难事,与驻通官兵结下浓浓的鱼水深情。
2017年1月18日,南通成立拥军优属促进会,整合民间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建立“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支持、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拥军体系,全面推动社会化拥军工作的开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南通发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