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

核心提示: 在那个年代里,老百姓生活水平都很低,从县中大门至老北门大桥几十户人家,没有哪家有电风扇,更不要说有空调了。为了度过高温酷暑的炎夏夜晚,我们家家户户纳凉别具一格,其乐无穷。

■石生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老北门大街。解放前后,老北门大街店铺一家紧靠一家,生意和人气两旺,一派繁忙景象。自从1956年开始,商家公私合营,对私改造,商家陆续歇业关门,店铺门面房变成了居民的住宅房,从此老北门大街变得冷冷清清,成了一条小弄堂,街道两旁全是低矮的平房。在那个年代里,老百姓生活水平都很低,从县中大门至老北门大桥几十户人家,没有哪家有电风扇,更不要说有空调了。为了度过高温酷暑的炎夏夜晚,我们家家户户纳凉别具一格,其乐无穷。

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开始,各家门口地面上浇透了冷水降温,然后各家门口放一张小桌子,旁边搁一张竹床,一条龙的摆设,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全家人围着小桌子就餐,畅谈一天的见闻,阵阵的弄堂风吹来,一点也不感到炎热。吃过晚饭,夜幕降临。各家互相串门,三五个人在一起聊家常,还有不少人跑到老北门大桥上坐在桥墩上纳凉。当年京杭大运河从北门外经过,老北门桥下汹涌澎湃的运河水发出“哗啦啦”的响声,桥上凉风习习。大家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讲故事,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到了夜晚十点钟以后,各家门口顺竹床四角用竹竿撑起蚊帐,睡在竹床上凉丝丝地,十分舒服。

1995年,城河北路拓宽改造,老北门大街不复存在。我们这批邻居大都住进了凤美新村住宅楼。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