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江苏交通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水运物流成本 服务企业降本增效

核心提示: 近年来,江苏交通运输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降成本”要求,积极降低水运成本,服务和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

中国江苏网7月4日讯(记者 郭蓓 通讯员 施科)江苏是水运大省,其中内河航道总里程2.4万公里,约占全国的1/5,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之首。全省水路货运量、水路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省综合货运的39%、68%,总量与占比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江苏交通运输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降成本”要求,降低水运成本,服务和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

降低取消规费,减轻企业负担

港口方面,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货物港务费行政事业性收费,这一项江苏平均每年为船企减负5.1亿元。

海事船检方面,2015年10月1日和2017年4月1日,两次取消船舶港务费、船舶登记费等共九项规费,累计减少企业负担7.48亿元,平均每年为每艘本省籍船舶减负13316元。

航道方面,今年1月1日起,对交通船闸过闸费在现有征收标准基础上给予20%的优惠,每年因此优惠(少征)过闸费约2.5亿元。

加大建设养护,提高通航效率

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建设和高效率养护,江苏规划的“两纵四横”3455公里的省干线航道网的达标率达62.3%,使各类内河运输船舶航行速度提高了近30%。其中苏北运河繁忙船闸的船舶过闸时间由以往的平均3-4天减少至目前的5小时左右。

同时江苏加快内河水上服务区建设,投入运行的服务区总数17个,为船民提供加油、加气、加水、维修及生活物资等服务。在重要船闸开通运行内河船舶智能过闸系统,累计完成船舶智能快速过闸97.5万艘次。

下一步江苏将深化沿江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重点推进“一区三港”建设(长江下游江海联运港区,连云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南京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太仓集装箱干线港),加快开辟海运航线;加快内河“卡脖子”航段和碍航桥梁建设改造,构建通江达海、干支相连的高等级航道网。

推进执法改革,提升服务效能

目前,江苏积极推行“1+N”执法组织架构和扁平化管理服务模式,减少对在航船舶的直接检查,避免重复检查,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行船舶不停靠、船员不上岸或少跑腿的船舶进出港报告等业务流程。今年开始推行船舶营运检验在全省通检通认试点,以徐州籍船舶“红航货6628”为例,该船舶就近选择镇江船检机构申请营运检验,可节省费用近万元,节省时间近半个月,极大提高船舶营运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下一步江苏将全面推进“1+N”水上执法模式改革工作,整合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级;推行船舶营运检验省内通检通认;创新船员动态监管方式,让船员自行选择考试、发证服务地。

绿色化标准化 推动转型升级

以国家开展的京杭运河LNG动力船舶示范建设为抓手,江苏率先制订实施省级专项方案,已完成新建LNG船舶18艘,年底前还将完成200艘大吨位运输船舶LNG动力改造,累计为江苏船企争取到国家补贴1.6亿元。此外还在全国率先研发成功实用可靠的内河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全省符合规定条件的400总吨及以上吨位船舶3470艘均完成了改造,完成量居全国第一。

2013年10月启动新一轮船型标准化工程以来,累计拆解改造老旧及非标准船舶约6700余艘,进度居全国之首,累计帮助航企申请补贴约15亿元。积极推动国家修订《京杭运河通航管理办法》,允许通航的最大船舶尺度由总长67.6米/总宽15.4米扩大至总长92米/总宽17.8米,提升内河船舶大型化水平以及内河水运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下一步,江苏将用好国家大幅提高内河船型尺度的新政策,加快研发江海河直达船型和大尺度内河集装箱船型。开展智慧交通建设,强化公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促进水运业降低成本、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