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农房入股,让农村闲置房产“活”起来

核心提示: “月租金两千块钱,一下子签了10年,想不到有这样的好事!”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的时旺俊最近心情大好。他说的“好事”,是成功把自家闲置的房子长期“租”了出去,还租了个好价钱。

 新华报业网讯 “月租金两千块钱,一下子签了10年,想不到有这样的好事!”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的时旺俊最近心情大好。他说的“好事”,是成功把自家闲置的房子长期“租”了出去,还租了个好价钱。

  别小瞧这两千块钱,时旺俊家所在的阜庄社区石地村地处偏僻,以前租给外来打零工的,一年才两千出头,现在一个月就收回来了。在石地村,已经有24户农民把自家闲置的房子“租”了出去。

  “全村185户,闲置或空置的农民房屋有35%,平均每户200平方米左右。”阜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沈荣做了一项调查,其中15%左右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在城区或街道买房了;10%左右是在外打工就业的,嫌两头跑成本高,索性在外租了房;还有10%是留守户,一两个老人守着两三百平方米的老宅子。

  农民房屋大量空置,在江苏省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记者前不久在苏中、苏北几个市的乡镇农村采访时发现,很多农村住宅从早到晚大门紧闭,无人居住。南京江北一位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该村“十室五空”!农村本来就是劳务输出地,外来人口少,很难租出去。

  更让人愁的是,农民房屋基本都是自己盖的,建筑质量一般,一旦没人住就容易坏,隔不了几年就要翻新,光换一次瓦就要几千块钱。守着空房子,赚不到一分钱,反而成了一块“负资产”。

  江苏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可现实情况是,经过几轮土地流转后,农民手中可经营变现的“财产”就剩下房子。这个“财产”究竟怎样转化为“收入”?成为基层农村普遍面临的难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契机。江宁汤山凭借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世界著名温泉小镇”,先后建成两个“金花村”、两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目光。但问题也接踵而至。例如,阜庄社区石地村依托自然禀赋,提出打造南京首家“江南丘陵水乡古村落”风格的民宿区。不少村民闻风而动,把自家房屋改造民宿,但实践下来,效果并不佳。一方面,民宿是一个非常讲究“体验”的旅游产品,农民往往花了钱改造,搞出的却还是低端“农家乐”;另一方面,今年1月南京市有关规定对乡村民宿消防、治安、卫生、服务等软硬件水平设置了“准入门槛”,农民自办民宿的难度加大。

  怎么办?引入社会资本。共创理想生活联盟集团董事长沈忠在云南泸沽湖做了10多年民宿,看中了石地村的资源想投资,可是前不久丽江等地民宿客栈的“退房潮”让他心有余悸。“我们上千万元投下去,万一农民反悔,年年要涨租金收房子怎么办?没有老板敢跟农户一家家去签合同。”

  “农民想把房子租出去,老板想搞开发,双方目标一致,就有办法。”沈荣说,村民的愿望很简单,一是把房子租出去;二是租个好价钱;三是能长久稳定的收益。既然如此,不如村里牵头,组建一个“民宿合作社”,把农村闲置房按照面积“入股”,村民放心交房,既享租金又拿分红;老板大胆投入,免去了后顾之忧,一举双赢!

  78岁老人陈昌全成了首批受益者。由于子女都在外地,老两口住在近2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年前还愁着要让子女出钱修房子。加入民宿合作社后,开发公司跟合作社签约,按照每平方米每年70元的价格支付租金,还投入10多万元把老房子改造一新。房子让出来,老人住哪里?村里利用废弃的老厂区宿舍,兴建集中养老“幸福家园”,配备物业管理、银发餐厅等服务,让留守老人们生活不离村,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居住。“老房子有人掏钱修,产权还是我的!”陈昌全算了一笔账,刨掉在“幸福家园”的生活成本,每年还能净赚6000多元钱。

  “除了房租之外,村民每年按比例分红。我们还约定每五年涨一次租金,具体涨多少,三方坐下来协商。”沈荣说,一开始村民听说要“收房子”都很抵触,现在家家户户都想入社入股。房源不愁了,共创理想生活联盟集团大胆投入8000万元,串联起周边奥特莱斯、汤山翠谷的大环境配套,要将石地村大手笔打造成“江南民居金陵派系”的高端民宿区。

  阜庄社区的创新做法,在汤山的“汤家家”等其他美丽乡村同样有成功实践。汤山街道党工委书记俞旭东说,民宿合作社让农村空置房、闲置房“活”起来,把农民的“负资产”变成“富资产”,真正把农民的“财产”转化成真金白银的收入,实现了村民“生产生活不离村,创业增收不出村,脱贫致富依靠村。”

  本报记者王世停

  本报通讯员袁才方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