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30多年前相比,尽管全美人口预期寿命增长了,但不少州县的预期寿命并没有上升,最大差距达20.1岁。同样的问题,中国也存在,有的甚至差距更大。
中美各地预期寿命差距不小
研究显示,从1980年到2014年,美国预期寿命上升了5.3岁,达到79.1岁,其中男性增加6.7岁,女性增加4岁,但各地区预期寿命存在一定差异。不少地区的预期寿命则不升反降。
中国目前没有具体到县的人均预期寿命数据,但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4.9岁,第一位的上海与最末位的西藏相差12.09岁。
归根结底是资源均衡问题
人均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其计算过程包含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意外事故等诸多要素,反映了医疗服务、环境、教育和其他生活质量指数等的影响。不论是美国各县还是中国各省的预期寿命差距,都与经济发展程度直接相关。
除运动不足、吸烟等因素外,种族、受教育状况、贫穷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医疗水平都会影响预期寿命。其中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占60%,余下的是日常生活方式。例如,相对长寿的科罗拉多州就有很多滑雪度假村,家庭收入也位居全美前列;预期寿命较低的南达科他州部分地区为印第安人保护区,许多公共卫生政策难以落实,比如禁酒令很难推行,使得新生儿畸形高发等。
不少人出于健康考虑,纷纷逃离雾霾笼罩的北上广等大城市,到云南、贵州等地找寻青山绿水。但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预期寿命反而高于相对欠发达地区。这反映出收入、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公平性问题。
第一,社会发展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都发现,越是社会发展平衡的地区,预期寿命越高。经济收入和人均预期寿命关系密切,人均GDP差异对国家间预期寿命差异的影响超过70%。这一规律具体到某一国家各地区之间依然有效。这是由于不平衡会带来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医疗技术发展以及心理压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健康和寿命。
第二,社会基本卫生服务。癌症、心脏病等慢性病,以及传染性疾病是制约人均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其中,传染病的流行现状是当地社会基本卫生服务的“一面镜子”。经济欠发达地区传染病相对高发,反映其社会医疗水平有限,难以提供基本卫生保障。另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水平、急救服务能力等较强,在慢病的防治、急性发作的抢救方面都有优势。
第三,文化教育水平。社会进步了,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在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高发。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并不低,人均寿命却较高,主要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快,居民文化水平和健康素养较高,懂得选择健康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
公共卫生政策必须落实
居民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是双向关系。预期寿命差距缩小了,国民健康长寿了,付出的生产劳动力多了,国家发展就快了,经济也就上去了。经济增长又能反哺医疗卫生技术和服务,居民的身心状态更好就更易长寿。
缩小地区健康差距,各地区居民义不容辞。专家建议,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越要主动提高健康素养,力争晚生病、少生病。
(张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