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郦平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小学都有放忙假的习惯。上半年一般在六月上中旬,下半年大多在十月底和十一月初。每次忙假大约放两个礼拜。学生回去帮助家里干些家务活,既锻炼了劳动能力,又培养了劳动观念,还能减轻一些家长的负担。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到生产队里参加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捡稻穗、摘棉花等。
学校放忙假了,教师当然也不用上课了。当年,教师中的大多数为民办教师,工资也就二三十元。我们民办教师乘放忙假的机会,回队里参加抢收抢种,可以多挣些工分。每天一工几分,一个忙假差不多可挣二三十工吧。到年终分配时,两个忙假的劳动也能为家庭增加三四十块钱的收入。忙假中劳动强度大,白天把一担一担的麦子或稻子挑到打谷场上,晚上轮班脱粒。接连开几天夜工是常有的事,一天下来,肩膀红肿,脚底疼痛,人像散了架似的。虽然是农忙季节,也难得吃上一顿午饭,带荤更谈不上。
放忙假一般只放中高年级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太小,放回去干不了什么活,说不定还会给家长招来些麻烦。问题来了,低年级教师中的民办教师怎么办?他们也想乘忙假挣些工分。特别是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他们也有责任田种。学校领导只好安排其他教师轮流去给他们代课,好让教低年级的老师也能抽几天回去参加“双抢”。
至于忙假中为数不多的公办教师,大多会集中学习或到学校所在地生产队参加义务劳动。
如今农村普遍实行了机械化,农忙也不显得怎么忙了。农村学校放忙假也成为不会再出现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