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苏州理顺帮扶体系,不断增强对扶贫开发的统筹协调能力,确保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村一户掉队”。
这天下午,在高新区长巷农场里,有着50年种植经验的袁小男正带着几名老把式,在田里通沟排水。眼前这150亩的镇麦10号,去年11月份播种后已经长到了四叶期,今年五月就能丰收。
高新区长巷农场种植负责人袁小男介绍说,农场的土地都是鱼塘返耕的,土质比较——施肥用的都是有机肥菜饼之类。
地处太湖之滨的长巷村是个农业村,紧邻太湖金墅港水源地。因为太湖的环保“红线”约束,这里不能发展工业。2013年前,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不到60万元,是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2013年,村里把两块鱼塘、蟹塘清空,共腾出216亩地,建设了长巷农场,按照生态绿色的标准种植农产品,退渔还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再加上政府每年120万元的生态补偿金,该村2015年成功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当地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对外出租鱼塘,一亩仅得850元。而现在每亩收成800斤稻谷,轧出500多斤大米,最高可卖到12元一斤,每亩收成在四五千元。虽说得刨去各种成本,但他们还能拿到生态补偿金、农资和合作社补贴等等。这样算下来,一年村集体可以多收入好几十万。“更重要的,是咱祖祖辈辈生活的太湖水得到了保护。”
2016年,苏州高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借助互联网推广当地农产品,并利用油菜花和水稻收割季节,组织赏花和割稻体验活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高新区东渚镇长巷村“第一书记”马莉介绍说,以前长巷村农产品的营销 主要是靠走出去找市场,通过2016年度试水互联网营销以——大量市民主动到长巷农场来,购买农产品。2016年度,农产品的销售总额达到了70多万元,比2015年度上升了15%左右。
为了打开长巷水稻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长巷村开通了网上销售平台,还请来了在传媒学院当老师的大学同学帮忙拍微电影,还组织了城里孩子来长巷村,体验亲子挥镰割稻的线下活动,并借助新媒体的大咖在网上广泛传播……借助互联网的强势推广,“长巷大米”——这个此前在苏州众多地产大米中并不出挑的品牌,一夜之间在朋友圈里火热起来。
据了解,2016年,长巷村村级集体收入有230多万比2015年增加10%,在2017年,村级集体收入有望再进一步提高。
苏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承担生态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而使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给予补偿。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已发放生态补偿资金68.78亿元。此外,针对92个经济相对薄弱村,苏州市委、市政府加大财政帮扶和多元帮扶政策的实施,梳理了薄弱村发展的“八条路径”,优先配置富民强村载体,增强薄弱村的“造血”功能。截止到去年底,全市92个经济薄弱村已全部完成“村年稳定性收入超200万元”的脱贫目标。
(责编:严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