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5月27日在北京揭晓,10个科研团队、282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奖。来自连云港的萧伟等19人获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旨在鼓励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又一科技人才大奖。
这个连云港人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康缘药业董事长、江苏康缘现代中药研究院院长、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萧伟研究员,凭借在中药新药创制、质量控制及先进制造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获得国家首次设立的 "全国创新争先奖 "。
致力于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30 余年来,萧伟始终工作在科研一线,以 " 满足临床需求、引领产业发展 " 为宗旨,率先提出中药应回归 " 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 的药物属性这一理念,并在实践中证明其科学价值。率先开拓了中药新药阶梯式升级研发的路径,创制并产业化数十个中药新药,推进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首创 " 中成药功效相关质量控制方法技术体系 ",建立了中药制药过程技术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了中成药复杂体系一致性控制的关键科学难题,显著提高中药标准化水平;将现代系统控制理论成功应用于中药制造复杂体系,研究构建了中药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群,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我国中药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推动我国中药制造进入智能化时代。
获得 " 全国创新争先奖 ",对于扎根中医药科研一线的萧伟研究员而言,无疑是一种数十年坚持获得认可的激励,但他更将其视为这是对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鞭策和激励。以萧伟研究员为代表的一群中药创新研究开发的探路者 , 在国家鼓励创新的环境下 , 在中华民族国药复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 勇攀精品国药智能制造的时代高峰。
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十大团队,扬中籍科技大牛领衔团队占两席
5月27日,庆祝全国科技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共有10个奖牌获奖团队。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领衔的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领衔的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团队,从277个提交评审的团队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也就是说,全国十大团队中,扬中籍科学家带领的团队占了两席!你说牛不牛?!
马伟明
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
马伟明领衔的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舰船电气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制。30年来,团队从只有5人组成的课题组、一间20平米的洗漱间改造的实验室起步,逐步发展成引领舰船综合电力等颠覆性技术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从单一的电机研究方向,发展成舰船电气工程和军民通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央视曾这样评价马伟明院士及其团队的创新事迹:马伟明团队“承包”了中国海军舰艇电力系统技术,使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跻身世界一流水平,被誉为世界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
马伟明领衔的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以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用中国军人敢于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的血性锐气,加速推进了我军武器装备电气化的革命,实现了在高科技武器装备领域从追赶着向领跑者的飞跃。
包信和
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院士领衔的领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动态尺寸效应”决定纳米粒子稳定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传统认识中,纳米材料随尺寸减小、缺陷密度增高带来高反应活性,但也会随之牺牲长期的稳定性。关于纳米材料在气氛下或反应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对催化反应具有重要意义的5nm以下活性纳米结构,一直以来都缺乏在原子尺度上的微观机理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在Pt(111)表面构建不同尺寸、结构高度规整的FeO纳米结构并研究其深度氧化的动力学,发现直径3nm以下的FeO纳米粒子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能力。利用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结合DFT理论计算,该团队首次发现了尺寸相关的纳米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在纳米粒子氧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还发现,尺寸在3.2nm以下的FeO纳米粒子在边界的配位不饱和Fe2+解离O2的同时会发生整体的再构,使解离的氧原子稳定在边界而难以钻入FeO和Pt之间的界面,从而减缓了FeO的深度氧化过程。而对于尺寸在3.2nm以上的粒子,由于无法完成整体再构,形成表面位错且难以稳定边界氧原子,反而更容易被进一步氧化。也就是说,小纳米粒子在反应中更容易动态变化,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构型,这种“动态尺寸效应”使小纳米粒子表现出了反常稳定性。此外,该研究团队还研究了负载在Pt(111)或Au(111)上的CoO纳米结构,也发现了类似的3nm以下粒子的抗氧化行为,说明这种动态尺寸效应对于负载型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该项研究不仅为纳米催化剂在气氛下的动态重构机制带来了原子级认识,也为发展抗腐蚀抗氧化纳米防护涂层提供了一种新的界面调控思路。
(来源:微扬中微信公众号、连云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