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婿又叫“补代”的传说

核心提示: 旧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的都称男婚女嫁,成婚后,夫妻对双方的父母,都叫爸爸妈妈,或叫爹娘。

路志高

旧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的都称男婚女嫁,成婚后,夫妻对双方的父母,都叫爸爸妈妈,或叫爹娘。男方对女方的父母称岳父岳母,或称丈人丈母,女方对男方的父母称公公婆婆,或称公爹婆母。男方父母对娶回来的女孩,称媳妇或儿媳妇,女方父母对女儿嫁给的男孩,称女婿,入赘的叫招女婿。在我们丹阳,女婿和招女婿又叫补代。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城区机关工作时,为一对夫妻到城区人民政府要求离婚的事,要做好调解工作,到他们的邻居家了解情况。向一位老人了解情况时,这个老人很健谈,就同他聊起了家常,问及他的儿女情况时,他说儿子媳妇在丹阳纱厂做工,女儿补代在无锡工作。我问他:“丹阳为何把女婿叫补代?”他对我笑笑问道:“你有空吗?”我说:“有空,你说说看。”他就一五一十地讲了女婿又叫补代的故事。我听他讲完这个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即表示谢意告别。时隔半个多世纪,这个传说故事,仍记忆犹新。

以前不知是什么朝代,有一个姓袁的书生,进京赶考,走到丹阳城时,天色已晚,就在城里找了一家客栈住下了,夜深时,听到邻近有两个女人啼哭,很是凄惨。第二天早晨,吃过早饭,就昨晚听到两个女人啼哭的事,询问客栈主人,客栈主人叹了一口气说,这家人家姓洪,只有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早年,她的丈夫在江北(现在叫苏北)一个县里当知县,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有年夏天发大水,遭了水灾,造成了严重的灾荒,有的人家就到外地逃荒去了,有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家,就守着家园,苦度光阴,有的老人孩子没有粮食吃,就活活地饿死了。这个姓洪的知县,多次向扬州府上报灾情,要求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可扬州府就是不允。洪知县眼看百姓遭此灾难,被活活饿死,实在于心不忍,就邀集商贾富户,救助百姓,仍无济于事。因他救民心切,就下了准备丢乌纱帽去坐牢的决心,作主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老百姓对县老爷开仓放粮,万分感谢,千恩万谢地领了救命粮,回家度荒去了。县老爷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事,很快传到了扬州府,这还了得,知府立即追查,并上报巡按,巡按接报,也立即察访,要严办洪知县。老百姓知道了,就集队跪在巡按大人轿前,请巡按大人高抬贵手,如果要查办洪老爷,就长跪宁死不起。巡按大人再三思量,念洪知县为官清廉,自作主张,开仓放粮,不是为己,而是救百姓于水火,因此,就网开一面,不予治罪,以革职了事。这个洪知县被革职后,就带妻女离开县衙门,回丹阳了,在离开时,老百姓纷纷到路边,拜谢洪知县的大恩大德,含泪相送。他回到丹阳后,因没有什么积蓄,生活非常清苦,因而抑郁成疾,无钱医治就去世了。留下妻女二人,靠做些针线活,维持生计,所以母女二人,经常啼哭,着实可怜。袁书生听客栈主人讲了之后,自言自语道:“这样的清官真是难得啊!”对洪家的遭遇深表同情,连连叹息。起身就去拜访洪家母女,以好言安慰,并赠银十两,表示心意,而后就继续上路赶考去了。

袁书生考试以后,等待发榜,后见榜上无名,就动身从原路返回,到了丹阳,仍住在这家客栈。他对洪家母女放心不下,又登门看望,看到洪家母女憔悴样,顿生怜惜之情,就询问洪母:“令媛是否许婚?”当得知待字闺中时,他就诉说自己的家世,父母双全,家境殷实,只有兄弟二人,兄长早已成亲,如不嫌弃,愿入赘洪家,侍奉老人家一辈子。洪母见袁书生诚实、稳重,又有才学,就一口答应。袁书生就回家,向父母禀告赶考之事和在丹阳的一切。他的父母知书达理,表示同意儿子的意愿,并积极筹银二百两,随同儿子来到丹阳洪家,表示同意儿子入赘洪家。洪家母女十分感激,而后就择吉成婚了。洪家这个招女婿,后来中了举,到外地去做官,携家眷赴任去了。

洪家招女婿的事,左邻右舍纷纷议论,都认为洪家积德,招了一个好女婿。在一家酒栈里,众酒客议论时,有个私墪老先生,趁趁着酒兴,大发评论:“洪公为人,令人钦佩,他为官清正,为救百姓,被罢官回乡时,两袖清风,生活清贫,死后留得清白在人间。洪家不该绝后,这个袁书生敬重洪公之品行,入赘洪家,为洪家补代,接续洪家香烟,洪公将含笑于九泉。”众酒客听了老先生的招女婿补代之说,觉得非常新鲜,有道理,大家就把招女婿补代之说传开了,后来人家就把招女婿叫作补代了,再后来就把招女婿和女婿一起都叫补代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