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劳动精髓,工匠“智造”精美镇江

习近平:

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

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摘自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现代职业分类之细,何止360行!不过若论工种,还属建筑业最多。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工匠们建起的高堂广厦不仅供人生产生活,更是城市凝固的文化和历史。

自“精美镇江”行动计划推出以来,镇江市住建行业开展了培育优秀工匠、建设精品工程活动,以此提升建筑行业产业工人素质,为建设精美镇江提供人才支撑。“十三五”期间,镇江市将在住建系统56个工种中培养1000名高级工,创建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5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今年“五一”节前,镇江市住建行业评选出首届十大工匠。记者走近其中三位,见识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到极致的绝活。

“牛”瓦工“平地春雷”

51731493683952889

沈春雷(右二)在施工现场。受访者提供  

从上砖头、拎灰桶、抬楼板的小工做起,沈春雷的起点可谓“低到尘埃里”;可是他凭着不言放弃的精神,36年来钻研砌筑、镶贴、木工、架子工等工艺,拿遍了国家、省、市建筑行业技能竞赛中砌筑工的各类奖项,2006年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去年4月获颁“全国优秀农民工”,这样的大满贯职业荣誉,用“平地春雷”形容也不过分。

从茅山老区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沈春雷,1981年入行时的想法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工地上,他虽然做着小工,眼里盯着的却是有一门技术的大工。别人砌墙时他仔细看,别人休息时,他用买来的瓦刀悄悄练手。有一次大工不足,沈春雷及时救场。

当时技不如人,沈春雷一边向同行师傅请教,一边向书本学。他一头扎进书堆里,再回到工地上实践工艺和施工方法。就这样边学边练,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他已经成为茅山地区砌墙最“板扎”的瓦工。

爱琢磨也是沈春雷的特质之一。在业界,斜坡屋面渗漏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通病。沈春雷研究试制之后,先是人工摊平斜坡面混凝土,再用平板振动器从檐口一直向上斜拉到屋顶,其间不间断均匀振捣。然后用防水砂浆找平,做好檐沟、落水口、出气孔的细部处理,最后做防水施工。采用这种工艺,沈春雷保持了历年竣工工程屋面渗漏返修率为零的纪录,令同行们叹为观止。

沈春雷还是一名“考霸”。他自学拿到同济大学工程管理本科学历,考取一级建造师资质,评上砌筑工技师、装饰镶贴工高级技师……现在,他是一名懂招投标预结算、建筑施工全过程管理和建筑技能高级技师、建筑工程管理高级工程师的“双师型”复合人才。沈春雷通过自身的努力,从一个泥瓦匠磨炼成一名建筑行业的顶尖人才,目前被提拔为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并被聘任为企业首席技师。

拿了这么多奖,沈春雷却不认为已到职业生涯的终点。“一级建造师注册年龄到65岁,我还有十年黄金期。我要带一批人出来,带动我们这个行业提升素质。”沈春雷说。

去年10月,句容市总工会成立“沈春雷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现有砌筑工、木工、钢筋工、水电工骨干成员十多名。沈春雷希望用“一带多”的师徒模式,通过综合性的技能培训,提升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和工艺水平,让“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产业工人。

“无名英雄”手执钢管

76121493683952389

王宏坤搭架子。陈晓春 摄

就好似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是“为他人作嫁衣”一样,建筑行业的架子工也是“无名英雄”。来自镇江建工集团项目部、今年54岁的王宏坤搭了23年脚手架,却“没有一件建筑作品留下来”。虽然如此,作为建筑施工的第一道关键工序,他在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处凌空作业,为后道流程的工友们搭建了最安全稳固的施工平台。

“依照施工方案及建筑物的结构外形,脚手架的里立杆一般离墙(构筑物墙面无凹凸情形)不超过20厘米。这是因为瓦工的拳距约为12厘米至15厘米,同时考虑到手持瓦刀,铁板上下左右滑动有空隙,留足20厘米的操作面既安全又趁手。”像这样的经验之谈,王宏坤还有很多。比如,搭设脚手架的“一步”高为1.7米,“一步”至“三步”都是脚踩横杆徒手搭,“三步”以上须靠塔吊接送钢管。搭设时一定记住“手脚并用”,手要抓住上方的大横杆,脚要踩实脚下的脚手板,安全带一步一挂。

架子工个个身形灵巧,手上还要有“一把劲”。日前,在镇江市协信太古城工地现场,王宏坤攀上40多米高的脚手架,他背倚立杆,一只脚站在小横杆上,另一只脚站在大横杆上,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王宏坤一手接过工友递来的6米长钢管,垂直向上接高。接着锁死扣件,再加设剪力撑,铺好脚手板。一连串的动作好像高空中的“凌波微步”。后来记者才知道,每根钢管重约20多公斤,因此架子工的每一个动作都极耗体力。

20多年的一线实践,王宏坤不仅拿到架子工高级工的职称,还被人社部评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015年,他受聘为“镇江市(市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专家库”专家成员。专家库20多人,王宏坤是唯一的来自一线的专家成员。

去年至今,王宏坤多次参加全市建筑市场安全大检查,“火眼金睛”的他共发现通病隐患13条、重大隐患2条,提出强化安全防护建议4条,第一时间“排雷”除险。

管网漏损“侦察员”

36961493683952654

钱建奇深夜测漏。王军 摄

镇江新区姚桥镇12600多户农村和集镇用户,能吃上市区金西水厂制出的水,自来水长途“奔袭”的距离比一个马拉松还多出13公里。正是因为管网战线拉得太长,加上管道老化破损严重,农村供水一直被漏损问题困扰。管道工出身的新港供水有限公司姚桥营业所副所长钱建奇,用一双脚跑出水务“大数据”,“侦察”管网漏损并及时止漏,仅去年一年就降损近百万元。

“姚桥镇自来水主管网长约30多公里。我们现在所在的兴隆夹沟村,DN100的管道长500米,DN63的管道长1200米。这个村共122户自来水用户,因为家家有井,平均每户每天水表走0.3个字……”日前,记者在夹沟村自来水管网改造现场初见钱建奇,他非常娴熟地报出一整套数据。改造工程从3月底开始实施,将原来漏损严重的镀锌管换成结实耐用的PE管,自来水漏损率一下子从78%压缩至5%。在全市农村供水中,这个漏损率已经是最低的了。

怎样精准降损?钱建奇用8年时间实践摸索出“管网流量法”和“压力法”。前者通过加装区域流量计,监测供水量和售水量之间的差额,再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暗漏区域;后者则通过夜间调节水压、小口径供水的方式,减少自来水漏失。

1997年,钱建奇成为一名自来水管道工。当时,全市普及农村供水,他跑遍大路镇的田桥、圌山、武桥、长征、延安、夕港等12个自然村,为3000多农户通上了自来水,累计铺设管道总长100多公里。

2009年起调任姚桥后,钱建奇发现乡村自来水漏损现象严重,一方面用户因表前漏损导致家中水压小,用水不便;另一方面自来水白白流失,是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为此,他每天骑摩托车穿梭在村头、集镇,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把姚桥的自来水管网摸了个遍,并手工绘制出《姚桥镇自来水区域表分布图及管道走向》。每一根主管道的走向,每一个阀门布置,甚至每家每户的水表埋设位置,他都一清二楚。

有了大数据,钱建奇还拿出了测漏的看家本领。每当夜深人静,带上测漏仪和手电筒,钱建奇在村头道路上凝神静气仔细地听。“嗞——”像发动机一样的声音,是比较大的漏点;“哗哗——”的流水声,是小一些的漏点;“咕嘟咕嘟——”像沸水的声音,是爆管后暗漏的声音。

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姚桥营业所修复漏水管网1520处,自来水降损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减少漏损90多万元。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