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大智慧”,“纺织印染之乡”转型重生

新华报业网讯“钟声一响,一千万变成一个亿!”最近,一则关于一家纺织企业登陆“新三板”一夜变成“亿元户”的新闻,在江苏无锡纺织老板的“朋友圈”里传得沸沸扬扬。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夕阳”企业,竟被以“高精尖”著称的“新三板”相中,到底有何独到之处?循着这个新晋“亿元户”的足迹,记者决定到其“发家”所在地——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一探究竟。

走过道路两旁一家挨一家的纺织印染企业,汽车在一排半新不旧的厂房前停下,传说中的“财富英雄”——江苏天章医用卫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章勇迎上来。听闻记者来意,陈章勇连连摆手,“我这点身家,在前洲算是小字辈,排不上号。”

陈章勇并非谦虚。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在前洲蓬勃兴起,印染、纺织、印染机械三大“当家”产业一度占当地经济总量的八成,前洲成为远近闻名的“纺织印染之乡”。1986年到1995年,前洲农民人均收入由1000多元迅速增至4321元,百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跃成为江苏第一个“亿元镇”。

不过,2007年太湖水危机后,纺织印染行业环境“天花板”日益显著,再加上劳动力供给困难、原材料价格起伏、产品层次低,前洲许多纺织印染企业陷入困境。天章也在此时走到生死存亡的岔路口。

“后来呢?”讲到紧要关头,记者忍不住插嘴。

“傍了个大腕,挺过来了。”陈章勇嘴上打着哈哈开玩笑,神情却庄重起来。他说,当时,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惠山区有针对性地引入具有学科优势的高校院所,共建分所、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以纺织印染产业当家的前洲街道,自然相中国内纺织的第一块牌子——东华大学,组织辖区内的纺织印染企业与高校展开一番热络的考察、洽谈和对接。在教授专家们的指点下,天章很快发现一片鲜为人知的产业“蓝海”——医疗手术用巾。

生产线资料图

瞅准产业缝隙,陈章勇果断从普通家纺产业调头转型,上马一批德国进口设备,打造出5条现代化的制造生产线,专业从事医疗手术巾布、医疗手术巾棉纱的研发和生产。到去年,天章在医疗手术巾领域的市场份额已处于同行前列,受到投资人的关注。今年3月20日,天章在新三板正式挂牌,市值超过1个亿,陈章勇成了同行们口口相传的“亿万富翁”。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纺织产业“大洗牌”中,有人瞄准方向另辟蹊径,也有人立足本业提档升级。经知情人士指点,记者来到前洲的“明星企业”天佳纺织探访。刚坐下,董事长戴小元就递上来一块公司新开发的面料样品,摸一摸,布料像丝绸一样飘逸,但似乎又比丝绸更柔软。

仿天丝面料资料图

“这就是我们和几家大学合作开发的仿天丝面料,既有真丝的飘逸,又有棉布的舒适。”戴小元捋着布料介绍说,近年来,天佳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并成为东华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借助高校的创新力量,再加上每年500万元的新品研发投入,天佳迅速在后涂层整理工艺上脱颖而出,开发出K805、K811等多种仿天丝面料,成功占据高档服装面料的部分市场份额。

资料图

“在别的地方,纺织也许是夕阳产业,但在我们这里,依旧是增收富民的香饽饽。”前洲街道党工委书记孟栋对创新科技和人才情有独钟。他介绍,近年来,前洲不仅请来众多国内纺织专业的顶尖教授,还把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锡分中心请到辖区落户。政府热心“做媒”,当地一大批纺织企业纷纷与高校科研院所“对上眼”,踏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之路。天幕、大耀、天章等一批纺织细分行业“隐形冠军”逆势崛起,纺织工人的收入节节攀高。2008年以来,前洲规模纺织企业由40余家减至22家,但创造的行业总产值仍与过去相当。去年,前洲纺织产业完成销售15.3亿元,同比增幅达8.5%,一线产业工人的平均收入超过6万元。

借力“大智慧”,前洲纺织富了企业和老百姓的口袋。朱春江是土生土长的前洲农民,早年凭着对技术的钻研,从普通工人一路升到技术副总。这两年,他所在的天幕特阔印染有限公司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产值、利润年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朱春江换了新车,年薪涨到六位数。但最让他有“获得感”的,还是和公司里东华大学研究生站的年轻人在一起。

“时代不同了,靠自己那点小聪明,终归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和这些大学生在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我的脑袋就不会那么快生锈,企业也能走得更快更稳些。”朱春江说。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