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防控 昔日“不毛地”今变高产田

04b428cb001

沙溪镇塘桥现代农业园区 资料图 太仓日报

□苏报驻太仓首席记者 顾志敏

连续种植同一种或近缘作物的土壤叫做连作土壤,连作土壤往往会产生各种病害,导致农作物出现病害、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等问题,俗称“重茬病”。

去年12月,太仓按照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关于蔬菜连作障碍防控试验示范的总体要求,在蔬菜设施栽培地区,探索试验土壤连作障碍防控。通过在设施栽培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土壤中施入土壤改良培肥基质,短短几个月内,蔬菜产量就实现大幅提高。

特殊肥料让贫瘠田变成高产良田

尽管天上飘着雨,但在沙溪镇塘桥现代农业园区,菜农陈华停一早就一头扎进大棚里忙活起来,干劲十足。一个多月前同时种下的两畦小青菜,一边是茎粗叶壮,棵棵“膀大腰圆”;另一边则是“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指着棚内长势截然不同的青菜,陈华停感叹,多亏了太仓市农委土肥站在这里开展的试验,让自己种植的小青菜长得非常好。就在前几天,他种的小青菜陆续收获上市了,正好赶上“五一”小长假,卖出了好价钱。“看来,要种好地、赚到钱,不仅要能吃苦干活,更得懂技术。”

59岁的老陈告诉记者,他是河南省周口市人,在太仓承包设施大棚种菜多年。虽然大棚种植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小青菜、芹菜等各种蔬菜,但几年下来,地很容易得“重茬病”,轻的影响产量,严重的地块甚至会变成“不毛之地”。

“人累了要歇歇,地也一样,不让它歇歇肯定出问题。”老陈说,今年3月,太仓市农委土肥站在塘桥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试验,要在他的大棚里施用一种“土壤改良培肥基质”。他也不懂,听介绍说是一种以植物为主要原料,添加大量有益微生物和高分子黏土矿物的“特殊肥料”。

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老陈在土肥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率先进行了尝试。没想到,两个月不到,用了土壤改良培肥基质的土壤疏松很多,用铁锹铲土,明显感觉不粘锹,而且肥力也足,种下去的小青菜不仅不死苗,长势很好。

谈及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试验的成效,老陈赞不绝口。他坦言,从目前情况看,使用了这种“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原来种啥都不长的“重茬病”地块变成了高产田,种出来的小青菜不管是产量还是价格,都增加了30%-50%。园区其他种植户看了,纷纷询问新技术、新肥料是哪里来的,想试一试。

蔬菜设施栽培田成土壤连作障碍重灾区

太仓市农委土肥站副站长张绪美介绍,由于设施栽培可充分利用光、温、水、肥、气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并创造出适宜蔬菜生长的生态环境,因而可延长蔬菜生产季节和实现反季节生产等,目前已经成为蔬菜生产的重要栽培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仓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超过5万亩,是供应本地和上海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近年来,由于种植户不合理的种植、水肥管理方式及大棚菜地自身的高温封闭环境,导致太仓大棚菜地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日益突出。

同一作物或近缘作物连作以后,即使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生育状况变差的现象,这就是土壤连作障碍。土壤连作后,由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光照、温湿度、气体的变化,一些有益微生物(铵化菌、硝化菌等)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一些有害微生物迅速繁殖,土壤微生物的自然平衡遭到破坏,不仅导致肥料分解过程出现障碍,而且病虫害发生多、蔓延快,且逐年加重。

同时,由于设施栽培常年或几乎常年覆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土壤长期得不到雨水充分淋浇。由于温度较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下层土壤中的肥料和其他盐分会随着深层土壤水分的蒸发,沿土壤毛细管上升,最终在土壤表面形成一薄层白色盐分即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

张绪美介绍,2014年-2016年,太仓市农委土肥站组织技术人员对太仓全市内的土壤含盐量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大棚菜地盐分含量偏高,平均值为3.38±0.22g/kg,已超出土壤盐化<2g/kg 的安全范围,有近70%采样点位超过含盐量安全范围。

从区域分布上来看,浏河、沙溪和新区的大棚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较为严重,不容忽视。这也充分说明,在蔬菜设施栽培田块,土壤连作障碍现象正逐年加剧,改善耕地质量,调理修复土壤已经迫在眉睫。

土壤改良防控后产量每亩提高50%以上

做好土壤连作障碍防控,不仅是保障农作物稳产丰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也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去年12月,太仓市农委土肥站按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关于蔬菜连作障碍防控试验示范的总体要求,开展土壤连作障碍防控工作。

在沙溪镇塘桥现代农业园区、双凤镇新湖设施蔬菜种植基地、浏河镇何桥设施蔬菜园区及太仓高新区青园合作社,土肥站分别布置了试验示范点,通过在发生次生盐渍化较重的土壤分别施用碳氮比值较大的土壤改良培肥基质、秸秆、米糠或稻壳,同化土壤中硝酸盐,将有害盐分转变为养分加以利用,达到既改良土壤,又节约化肥投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经过半年多的试验示范,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次生盐渍化较重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土壤板结现象缓解,作物根系生长良好,病虫害减少,叶片呈现健康颜色,产量也明显上升。青园合作社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较轻,每亩施用土壤改良培肥基质500kg后,牛心菜平均每棵地上生物量达1.66斤,提高比例达30%;产量上每亩提高了1350斤,增产比例达71.4%。

而在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现象较重,也较为普遍的沙溪镇塘桥现代农业园区,通过试验与示范结合,小青菜、芹菜地上生物量大幅提高,产量随之上升,增产比例达50%-70%。陈华停告诉记者,试验前种的蔬菜,根系发黑、烂根,产量很低,长相也差,根本没人收购。现在做试验的大棚蔬菜长势明显好转,“园区里的其他种植户都希望能推广这个技术。”

太仓市农委负责人介绍,今年,土肥站将在往年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施肥量对土壤障碍因子的修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形成多项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在不同蔬菜上的应用技术规范。并以此制定相关规范或标准,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土壤培肥基质来修复发生次生盐渍化土壤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