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时节,旅游到了旺季,对旅游文明往往是一种考验。以前有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就不说了,单说最近这段时间,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有游客“追逐孔雀,拔孔雀尾巴毛”;湖南大学标志性雕塑之一的“朱张会讲”雕塑,遭到涂鸦成为“大花脸”……
上述各种不文明行为由来已久,并不鲜见。景区竹子上刻名字、爬上景区雕塑合影、随意喂食动物等,似乎到了旅游旺季,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升温”了。而且,往往舆论“旋风”一过,那些不文明的斑斑劣迹,又会像进入“淡季”,被“淡化”和“遗忘”,直到迎来下一个不文明行为的“旺季”。
对于这种反复发作的“顽症”与“老大难”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旅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戒尺”,但个别游客恐怕还会觉得是小节非大恶,抱着“多我一个也无妨”的心态,在不经意间随手乱扔“丢掉”了文明。尽管不少专家呼吁治理不文明行为需要“猛药”去疴,但“疥癣之疾”,却久治不愈。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全国多地都组织开展了不文明行为“随手拍”、“曝光台”、“红黑榜”等活动,吸引社会公众踊跃参与监督,各类不文明行为随时都可能被上网“报道”,在传播过程中形成“放大”效应,进而对不文明行为起到监督和震慑作用,引导了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南京那位在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刻“到此一游”的孩子,父母就在舆论压力下出面道歉。
遏制游客不文明行为没有立竿见影的“绝招”,宜堵更宜疏,就要“老生常谈”,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改善。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借助音视频等手段不间断曝光“反面教材”,通过旅游行政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新闻媒体和游客多方参与,辅以制度约束,靠一点一滴的坚持不懈,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不文明行为暴露在阳光下,倒逼文明旅游良好氛围的形成。
(小武哥 溢真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