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九令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祭祖节”、“上坟扫墓节”、“踏青节”等,既是我国传统的时令习俗之一,又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定休假节日之一。每年清明节的时间按阳历计算,一般在4月5日左右,按农历约在三月上半月。它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从去年的冬至节气到今年的清明节气,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一个节气15天,加清明1天,合计106天,所以民间谚语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
旧时丹阳境内,清明节有“上坟”、门窗上和灶神前插柳条、妇女头上戴由柳枝抽成的“柳叶球”、上清明庙、老人小孩称体重等习俗。时至今日,唯有上坟仍在继续,而且是有增无减。清明上坟一则表示对逝者的怀念,二则彰显后代的兴旺。此俗约始于周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自古人们就认为祖先的坟茔不仅是先人的生命归宿地,而且是活人的情感枢纽,还是族人的繁衍象征。唐朝诗人王建有诗说:“但看坟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意思是从坟上是否有新培的土,就能知道坟中亡人有无后代。所以清明上坟,历来人们十分重视。“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是清明习俗的真实写照。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包括有华人居住的海外地区,在清明前几天或当天,千里迢迢来到祖先的墓地,修祖坟、挖坟帽、烧纸钱等,以此表示对亡人的哀思。另一方面,祖先定于清明上坟是有道理的。亘古至今,乡村的坟大多数是用土块堆筑而成的。在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的季节里,人们想到自己祖先祖茔,有没有被狐兔蛇虫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产生坍塌的危险?因此人们上坟地查看,形成了清明上坟的习俗。
清明上坟,要做的事情大致如下。第一芟除荒草,培土修坟。特别是缠在坟堆上的树藤,小树和棘刺要一一清除,使亡者有一个洁净的环境。据说祖茔上长有棘刺,树藤对后人不利。熟语说:“不拔刺针,留下祸根;不除树藤,难以安稳。”坟墓上如有洞穴或坍塌,一定要培土阻塞和堆筑好,外贴一层草皮,使水土不流失,使亡者的“家”完美无缺,不再受外界动物的破坏,给过眼者有好印象,给人们留下“某某家的祖茔修得很好”的口碑。第二更换坟帽。将原先的旧坟帽废弃,重新戴上新坟帽。挖坟帽是一项技术较高的活儿,一般是老农选择湿润的草地,用锋利的铁锹挖上大下小的六角形圆锥体土伐两块,一上一下堆放在坟前头的中央,再用碎砖压上纸钱。第三供奉祭祀的物品。选择亡者生前最欢喜吃的物品,如酒、肉、鱼、水果、点心、豆腐等,用碗、盆、杯等器皿装好,置放在坟前干净的空地上。第四在坟前行礼致哀。先由年长者燃烛敬香后,前来上坟的人,从长辈依次为死者磕头三个或三鞠躬。第五在坟的后旁由小辈焚烧纸钱,边烧边语:“称呼某某死者,前来拿钱花。”最后凡来上坟者绕祖茔一周辞行。
随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已文明上坟,不在坟墓旁燃烛焚纸,只在坟墓前敬献花束,有的是鲜花,有的是塑料制品,向亡者三鞠躬,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集队前往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敬献花圈或花篮,向烈士三鞠躬,以此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