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人们的金融消费生活中,网络的运用让金融消费变得非常简便快捷。然而,与此同时,由于不法分子手段日益高科技化、多渠道化,个人的金融消费安全被侵害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广大市民的金融消费和资金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对此,市人行金融服务二部主任陆卫东表示,市民们要注意多种常见金融诈骗形式,在金融活动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消费安全。
谨防电信网络诈骗
今年1月底,市民贡先生收到一条手机短信,短信内容是贡先生的银行信用出现问题,其中还有一些贡先生的个人信息。贡先生一看,信以为真,忙按照短信内容,将违约金1万元打到了短信内容中所写的银行账户。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条类似短信发到他手机上。他这才感觉有点不对,便到相关部门查询了征信记录,发现并没有出现短信内容所指的信用问题。他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当。然而,钱已经汇到对方账户好多天,要回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其实,贡先生遇到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的例子。市人行金融服务二部主任陆卫东介绍说,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日益呈现产业链化、高科技化、多渠道化和蔓延化发展趋势,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也损害了社会诚信和社会和谐稳定。电信网络诈骗不仅需要相关部门严厉打击,还需要社会公众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支付技能,更好地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对于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陆卫东提醒市民,在遇到朋友、同事、亲属等通过网上聊天或手机短信的方式,以遭遇变故、突发事件等急需用钱为借口借钱时,应谨慎识别,仔细确认登录的网站和信息,及时与对方联系核实,不要轻易汇款。
同时,他建议道,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切勿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金融信息;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例如“仅供申报**信用卡用”,以防身份证复印件被移作他用;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用碎纸机及时销毁,不可随意丢弃,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查看、抄录、破译个人金融信息;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警惕向您询问个人金融信息的电话及电子邮件,在任何情况下,法院、警方都不会要求您告知银行账户、卡号、密码或向来历不明的账户转账,如遇到此类情况,应予以拒绝,必要时立即报警。
避免银行卡被盗刷
市民黄女士今年年初到境外旅游,在某商场购物时刷卡购买了一件珠宝。回到丹阳后,起初一切都很平静。但没过半个月,她突然收到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其中显示她的银行卡在境外被刷卡3万元。黄女士觉得非常奇怪,自己人不在境外,卡也在身边,怎么会发生消费行为呢?她立即向银行方面申请查询,结果查到她的卡的确在境外被扣款。这时,黄女士才想到自己不久前曾在境外旅游和消费,而且刷卡消费时比较随意,没有注意遮挡银行卡的卡号和密码等内容,很可能在这过程中信息已经被不法分子窃取,所以才发生了盗刷。
黄女士的遭遇需要引起市民们的高度警惕。眼下,几乎每个市民都有一张或多张银行卡,而且银行卡刷卡消费行为也非常方便和普及。不过,也就很可能在大家的不经意之中,银行卡信息就被泄露从而引发盗刷行为。此前,盗刷行为多发于信用卡,但如今已覆盖几乎所有银行卡种类。
陆卫东提醒市民,银行卡盗刷手段有多种,持卡人在日常用卡时要提高防范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妥善保管好身份证、银行卡、网银U盾、手机,不借给他人使用,一旦丢失立即挂失;开通银行账户变动短信提醒,仔细核对交易类型、交易商户和金额是否正确,关注账户变动情况,定期检查账户资金交易明细;谨慎取款和消费,不要随意丢弃银行卡刷卡消费或使用ATM设备的交易凭条;不点击短信、网络聊天工具或网站中的可疑链接,不登录非法网站,慎扫不明来历的二维码;慎连免费Wi-Fi,连接免费Wi-Fi时不登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机构APP进行操作;银行卡密码不使用同一数字、生日、身份证号码等易被猜测的密码,不将银行卡密码作为其他网站、APP的密码,多张银行卡不使用同一密码,定期更改卡密码;将银行卡磁条卡更换为芯片卡,如发现有伪卡交易和账户盗用等非本人授权交易时,第一时间与发卡机构取得联系,冻结、挂失卡片,避免再次遭受盗刷。
(嘉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