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什么?有人认为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有人认为舞蹈是由感情产生的运动……但对于有着丹阳“小赵本山”美誉的智连喜来说,舞蹈除了是一个终生热爱的兴趣外,还是他得以快乐的源泉。
“小胖子”成了“小红人”
他懵懵懂懂闯入舞蹈世界
今年62岁的智连喜头衔很多: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市舞蹈家协会理事、丹阳舞蹈家协会主席等等,但说起年少时与舞蹈结缘的原因,却与大多数人不太一样,仅仅是因为一个“胖”字。
“我们家没有人学过跳舞,父母也没有从小培养我什么特长的意识。”智连喜告诉记者,在他读幼儿园的某一天,老师突然把正在操场上玩耍的他喊去了办公室,并让其当众表演了一个舞蹈《大白兔的故事》,“大概是觉得我长得胖胖的,比较符合大白兔的形象吧,后来又说我协调性不错,便安排我去做这个舞蹈的领舞,没想到参加镇江市的比赛,拿到了第一名。”无心插柳柳成荫,智连喜就这样走进了舞蹈的世界。
首次登台表演就获得佳绩,再加上可爱的形象,智连喜一下便成了学校里的小“红人”,接连被选中担当了多次领舞。“那时候大家没什么娱乐或活动,一旦有这样的表演或比赛都会很踊跃地前来观看,逐渐地也就记住了我。”回忆起年少时学跳舞的场景,智连喜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原先对舞蹈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在一次次的表演或比赛中,兴趣日渐浓厚。
成功来自勤奋
他不断努力终获硕果
“那时候,不像现在条件这么好,有这么多专业的培训机构。”智连喜说,1968年,十三岁的他当时是丹阳市第一中学文艺班的学生,白天通常学习文化课,早晚练习舞蹈基本功。因为知道自己的外貌条件不是最好,基础功底也没有其他同学那般扎实,不甘落后的智连喜便开始给自己“加课”。“那时候练功没有专门的地方,我就去操场上,几乎是每天早上比其他同学早起一小时,去操场上练习压腿和下腰,然后晚自习下课后再跑去操场练上半小时,虽然练习很辛苦,但身体的柔韧度却在一天天变好。当时我就想,也许我不是最聪明的,但一旦确定了目标,我就会努力去实现。”智连喜动情地说道。
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境并不富裕,在家排行老三的智连喜决定参加工作,就在校办的工厂做螺丝帽,业余时间继续去校文艺队排练舞蹈。“从学校出来以后学舞蹈就得靠自己了,每次看到一部好电影都得看上七八遍,直到把电影里演员的舞步、动作学会了才算。后来相关的书籍多了,我就常常跑去借书,再就是参加一些专家座谈,多向专业跳舞人士请教。”几年后,恰逢丹剧团招生,热爱文艺、热爱舞台的智连喜第一时间跑去报名,顺利进入丹剧团演戏,还学习了舞蹈的创作与编排。”智连喜告诉记者,正是在丹剧团的那段日子里,他真正爱上了舞蹈。
之后,凭借着能唱能跳的优势,智连喜很快被丹阳市文化馆相中,在几番邀请下来到了文化馆工作,并于1990年被送去北京大学艺术系进修。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经验良好地结合后,1992年,由智连喜创作并主演的舞蹈《晚晴》在山西竞演时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演而优则创
他想跳得更久一些
“创作一个作品,有时要几个月,有时也得几年。”说起编舞的经历,智连喜告诉记者,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真正好的艺术需要走近群众。“就拿获奖作品《奶奶醉酒》来说,这部戏从创作到演出,前后花了三四年的时间。2014年,我带着这部戏去扬州参加比赛,由于一些意外,原本饰演“奶奶”的演员无法登场,大家就让我反串,没想到最后还拿到了一等奖。评委们都说我编的剧本勾起了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很是触动。”虽然每一次的创作都需要智连喜花费不少的精力,但是每每看到台下观众的掌声、笑声,智连喜都觉得这一切很值。
就这样,智连喜先后创作了《阿福牵羊》《福到农家》《一条大河》《荷花吟》《美丽家园》《憨郎迎亲》《雪中红梅》等多个作品,并获得各类大小奖项近百项。他还连续20年在丹阳春晚主演小品,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丹阳赵本山”。连续两届获丹阳市政府颁发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得全国文联第三届舞蹈大师称号。
跳了半辈子,忙碌了半辈子,就在家人以为退休后的智连喜会暂停对舞蹈的热爱时,他却以继续开办舞蹈室的方式乐在其中。“退休以后才终于有时间好好搞创作,这样也是老有所乐、老有所得的真实展现。”说起继续坚持的原因,已经连任三届丹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的智连喜说,一方面,舞蹈艺术令他终生受益,已经和生命融在一起。另一方面,在从事文艺工作的多年里,他切实地感受到我市文化氛围的改善,市民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大大提升,“这些都让我感到欣喜,所以我希望可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并通过送精品文化下乡的方式,让更多市民体验到舞蹈带来的快乐。”
如今,智老师舞蹈工作室里除了小朋友,还有很多老年人去学舞蹈。“舞蹈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是锻炼身体的好方式。”智连喜告诉记者,近年来,好多老年朋友来学习跳舞,初衷是健身,但来了之后就爱上了舞蹈,有些老人学得好,还去各地参加演出,以此让舞蹈艺术走得更远。
(束丽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