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中不时会看到一个附带官方文件和新闻画面的“善意提醒”的消息:2017年4月1日起,返还型的健康保险将全部停售,购买返还型健康险现在是最后的机会了……大意为,以后的健康险都跟车险一样了,有事理赔,没事的话保费也就没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四处传播并影响了不少人的消息,记者经多方调查发现,其实只不过是以讹传讹以及某些保险机构人士的营销噱头。专家提醒广大市民,不要轻信朋友圈等信息渠道,对于返还型健康险等金融保障项目还是要结合自身和家庭需要,不要盲目消费。
稀缺心理 市民争相购置保险
市民王青(化名)在某事业单位工作,家庭生活幸福,就是父母身体不是很好,每年要花去不少医药费。尽管她和丈夫都有社保、医保,但总感觉如果将来生了病,经济上可能还是会力不从心。就在犹豫着要不要添置健康保险的当口,今年初,王青在一个从事保险的朋友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今年返还型健康险即将停售的消息,于是赶紧向该朋友打去电话。得到肯定答复后,她第二天就从银行取出了三万多元存款,为自己和丈夫分别购置了一款返还型的健康保险。尽管今后十年,仅这一支出,她家每年就要出三万余元资金,但王青觉得,能赶上这一好险种停售之前拿到,已经算非常幸运的了。
众所周知,多年来,返还型的健康保险凭其可靠性、稳定性、增值性得到了很多市民的青睐。如果今后真买不着了,不少有健康保障计划的市民可真是着急。今年以来,很多人找到各个保险机构,提出了在4月1日之前购买的申请。
记者了解到,像王青这种因稀缺心理而购置相关健康保险的市民还真是不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我市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小刘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底微信朋友圈和一些网站上出现了这一健康险快要停售的消息之后,前来保险机构咨询购买返还型健康险的市民人数比往年翻了几番,而且很多市民都是拖家带口地购置这种保险,多数家庭每年支出都在一万元以上。
真相剖析 此信息实属断章取义
尽管是在微信朋友圈和一些网站上出现的消息,但由于其中夹带了一些官方文件甚至央视新闻画面,让很多市民对此信息的真实度深信不疑。“央视上都放了,肯定是真的了。”市民洪芳的想法代表了很多市民的内心感受。
然而,记者连日来经过多方深入调查发现,这一有关返还型健康险即将退出的信息其实是对一些官方政策说法的断章取义,也是一些保险机构的“饥饿营销”手段。
为辨别“健康险将叫停”消息中官方文件的真伪,记者登录了保监会官网。在输入“健康保险管理”关键字后,记者发现,保监会发布的相关信息都出现于2006年,并没有近期发布的最新消息。根据保监会官方网站显示的搜索结果,《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早就于2006年9月1日起启动施行了,该《办法》第三章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医疗保险产品和疾病保险产品不得包含生存给付责任。同时,保监会还预留了调整准备期,规定与《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不符的产品,自2007年1月1日起停止销售。
记者从市保险协会了解到,早在2006年9月1日起,保监会明确规定,返还型健康险不可作为主险单独售卖,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不能带有生存给付责任,不出险本金不返还。业内人士介绍说,当时叫停健康险,剔除分红、返还功能的原因主要是返还型健康险赔付率居高不下,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加剧,另外就是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费用上涨、人们平均寿命延长,对此监管部门提出对保险公司责任储备金提出要求。
这也就是说,引爆朋友圈的“返还型健康险”其实早已于2007年退出市场。所谓的“2017年退出市场”是虚假信息。个别保险代理公司和代理人借此“良机”,大肆劝告消费者“赶搭末班车”,其实就是一种促销手段而已。
辨别真伪 保险应注重保障水平
在采访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市场上具有返还功能的健康险并未消失,而是换了张脸。
据我市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具有返还功能的健康险产品以各种“组合保险计划”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这类保险一般将两全险、万能险等作为主险,将健康险作为附加险,两种产品捆绑成为一个具有返还功能的健康险。
记者调查发现,之所以保险公司热衷将“返本”作为卖点,是因为很多市民对于寿险的储蓄功能较看重,但事实上健康险的返本只是表象。假设每年缴费5000元,其中4000元是支付生死两全的,余下1000元才为健康险支付。10年到约定期限,返还的10万保额实际是从4000元那部分累积得来的,即4000乘以10年的连本金加利息的资金。
市保险协会秘书长朱俊华提醒市民,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品种。其实,保险并非返本才好,纯消费型的健康险以一年期重疾保障或特定疾病保障为主,模式与车险类似,一年一保。这种健康险虽然保障时间短,但是保费便宜,对被保险人的年龄规定也较宽泛,非常适合刚入职场、经济基础较弱的年轻人、16岁以下的孩子以及无法购买长期健康险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嘉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