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演戏到写戏 戏里戏外说人生

核心提示: 穿过吕城镇昔日繁华的老街,走进一个巷子,巷子一直走到底就是郦俊生的家。今年77岁的郦老虽自以为与同龄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在镇上人看来,这位将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却真真切切地是个戏痴,尤喜戏剧创作。

穿过吕城镇昔日繁华的老街,走进一个巷子,巷子一直走到底就是郦俊生的家。今年77岁的郦老虽自以为与同龄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在镇上人看来,这位将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却真真切切地是个戏痴,尤喜戏剧创作。

近日,记者来到郦俊生家。虽然因前两年中了风,郦老说话走路都比从前慢了一些,可一说起戏剧,老人满脸兴奋,声音有力,一下就来了精神。

老人告诉记者,他从小生长在古镇吕城,20岁不到便进入当时的吕城大队艺术团参加表演,1965年,由于表演队缺少剧本,他便开始自己尝试着写戏。“我们那个年代最大的乐趣就是看戏了,就是因为喜欢戏剧,长大以后我才去演戏,后来又去写戏,其实没受过多少专门训练,不过是凭着一腔喜爱。”郦老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外地剧团来镇上表演,剧情跌宕起伏、戏词押韵精准,他立马就被吸引住了,从而踏上了戏本创作之路。

1965年,郦老写的第一本戏本《一粒粮食》正式完结并被搬上戏台演出,不仅收获了吕城当地民众的一片叫好,后来还被选送至当时的县晚会进行汇演。“第一本戏本的创作灵感其实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在收获的秋季,我看到一个爷爷带着孙子去收割稻谷,孙子因为不懂事不细心,没能将稻谷里的稻子收干净,一旁的爷爷就借此教育他,说集体粮食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我看了很是感触,就立马以这个故事为原型,写下了这部戏,借此让大家珍惜集体粮食”。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郦老写戏的信心更足了。在《一粒粮食》之后,他又接连写了《这不是一件小事》、《三相亲》、《二月平》、《寿礼》等几十部戏本,由于作品大多取材自生活,所以深受吕城民众喜爱。其中,创作于80年代的《三相亲》是郦老创作的首部轻喜剧,耗时一周,戏长90分钟,以幽默诙谐的戏词生动展现出了80年代的相亲过程。

在表演队又演又写了近十年,已而立之年的郦老被安排到当时的吕城小学做语文老师,之后又兼教音乐与舞蹈,但写戏却一直也没落下。“就是喜欢,所以白天在学校教书,没得空写,我就晚上回到家接着写戏,有时兴致来了,头脑里想法很多,一不留神写到半夜也是常有的事儿,算不得什么。”说起那些为戏着迷的往事,郦老笑着挥了挥手,回味无穷地说道。

春来冬去,在教书写戏两不耽误的三十年后,郦老退休了。凭借着对写戏始终如一的浓厚兴趣,退休后的他来到吕城文体中心,负责排舞写戏。可贵的是,不论是年少时在表演队演戏写戏,还是退休后排舞写戏,郦老一直是义务服务,从不计较回报。

虽然对戏剧的初心从不曾改变,可说起对戏剧未来的发展,郦老却满是担忧:“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新鲜玩意儿涌现,无论多好的戏本,传统的戏剧表演还是难以吸引当今的市民啊。可能就和人一样,即便再好,也会有老了、旧了的一天,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用我的笔多写些民俗民风、古镇文化的故事,为仍然喜爱戏剧的人添些乐趣。”

(束丽娜 文/摄)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