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黄酒,是丹阳人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朋友”了。市民虽然知道市场上各种档次的黄酒琳琅满目、包装精美,但是,有关丹阳黄酒的历史传说和趋之若鹜难求一瓶的年代往事,大概很多人就不知其详了。
丹阳是座典型的江南小城,小桥流水,古桥众多,这里出产的糯米厚润光洁最为出色,练湖水资源丰富优质,又把丹阳造就成为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古谚语中就有“酒米出三阳、丹阳为最佳”之美誉。古时的丹阳黄酒色泽棕红、醇香馥郁、酒味鲜甜,与用了练湖的天然优质水不无关系,而丹阳黄酒的上乘之作就是丹阳封缸酒,是我国甜酒类的代表,已有3000余年历史,在南北朝就有“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之说。当年诗人李白途经丹阳品饮了封缸酒、黄酒后诗兴大发,随即作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故乡”这首名诗。之后,又随着丹阳封缸酒名声的广泛传扬,古时的京城也兴起饮品丹阳封缸酒之风,当时的县太爷赶紧挑选一批上好的封缸酒装船运到京城进贡皇上,此后作为贡品的丹阳封缸酒更是名声在外,1908年获国际南洋协会头等奖,1984年获国家银质奖黄酒类第一名而享誉海内外。所以,此篇着重说一说这封缸酒。
追溯到丹阳封缸酒的由来,传说古时丹阳城里有家酿酒作坊,有次采用新酿酒法做了一批酒,哪知新酒味冲,酒贩试尝后都摇头而去,主人无奈,又不忍心倒掉,只好将酒存入缸内用泥封上,仍然按老法子做酒并存放起来。几年后城内缺酒应市,酒贩上门来买酒,当家的老父怕又出丑现世,不肯把酒拿出来。这时机灵的儿媳妇说道,酒坊内还有些陈年的酒在缸内,随后与酒贩一起到酒坊去泥揭盖后,顿时一股酒香四溢,大家尝后都直呼好酒,问是如何做的,媳妇随口道:“封缸的酒。”自此,丹阳封缸酒由此得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丹阳封缸酒可是只闻其名,难见其影,一瓶难求。那时我在商业局搞计划统计工作,丹阳封缸酒除丹阳酒厂自留少些外,几乎全部由商业部门的副食品公司统一收购,公司每年按酒的数量统筹分配城乡住户,留有部分外协特供。城镇居民逢年才能按每户人数多少凭票供应,农村按乡分配的数量更是有限,只能凭票供应给乡政府和一些企事业单位。那时的丹阳封缸酒成了丹阳向外地求购计划外钢材、木材、煤炭等紧俏物资的“敲门砖”,还必须经县审批后才能搞到一些计划。乡镇供销社常常把上级分配到的有限的封缸酒给采购员带出去到产地搞协作关系,求购些计划外的毛竹、木材等农民需要的农用物资,来努力做好当地农业生产的后勤保障供应工作。逢年过节,手拿各种介绍信到商业局、副食品公司求购封缸酒的人络绎不绝。有些青年男女甚至持着结婚证书“寻酒”,在上海、南京、江西等地工作的丹阳人也通过各种途径来求购封缸酒,有些人因搞到几瓶封缸酒喜形于色,家里因有封缸酒招待亲朋好友而感到脸上有光、津津乐道。有一次,我为上级会议备好了两箱封缸酒,哪知临到开会前一天会议不到下面开了,这一下机关就像炸了锅似的,不到三天两箱封缸酒就被你有特殊需要、他有急需而争相买走。
1991年丹阳举办了首届黄酒节,我专门负责信息收集、简报编发工作,海内外宾朋慕名为丹阳封缸酒、黄酒纷至沓来,著名歌星毛阿敏也专程来黄酒节为客人献歌,使丹阳首届黄酒节经贸交易大获丰收。歌星毛阿敏喝着醇厚甘甜的封缸酒感叹道:“想不到还有如此鲜甜似蜜糖一样的酒,真让人大开眼界了,我要多带些回去给亲朋好友也尝一尝。”会后返程时,客商和宾朋都不忘带上几箱这丹阳的千古特产。之后,我起早摸黑连轴转赶到各部门、各乡镇了解进展情况,汇总各类成交数据,看到地方名特优产品封缸酒搭台唱戏,与国内外客商建立起了经贸联系,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心里也感到乐滋滋的,成就感溢于言表,难以忘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至今日,丹阳黄酒、老陈酒、封缸酒不仅成为丹阳的城市名片、中国历史文化名酒,还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传承人国家级黄酒酿酒师许朝中先生把高科技和传统工艺生产法有机结合,使丹阳黄酒的质量、产量、品种都有了新的飞跃,更好地满足了国内外市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封缸酒各个品种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酿酒大师许朝中在车间查看传统工艺生产封缸酒,黄酒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