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小勤
叠罗汉,是珥陵镇大施行政村上庄村的传统文体娱乐活动。一般农闲时光排练,春年之间会同上岸的白猴、旺巷的大刀,史甲的刀棍马叉一同表演闹春。民国时期,叠罗汉在大施区域一带十分风靡。
上庄叠罗汉始于民国初年。当时习武风气鼎盛,见别村搞,咱村也搞,于是上庄村老辈三侉子(别名),带领28人青壮年但建成罗汉队。经费由祠堂租田租金和村中大户赞助,组建前请来外地师傅传授,初练叠罗汉基本功是打桩、倒立、“拿三拿七”阵法、“开荷花”、一炷香“金鸡独立”等。当年村民文化生活贫乏,自村里组建罗汉队以来,村里变闹热了,只要是闲时,只见村中打谷场上人头攒助,鼓声震天,笑声四起,不时会传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村中不参加罗汉队的青年们,也不示弱,各自也玩起感兴趣的习武动作,有玩石锁的,有舞大刀、马叉刀棍的,还有练翻跟头、倒竖蜻蜓的,总之是个个活跃。罗汉队员的角操练排演时精力集中,苦练罗汉技艺,据现有老人说,上庄的罗汉好得能与上岸白猴媲美,更可与常州“小阿金”锡剧班媲美。
罗汉队分领队教练1人,扮罗汉者18人。罗汉又分大罗汉、小罗汉,大罗汉又称“衣层罗汉”,一律要身材魁梧健壮结实,经得起上压承受能力;小罗汉又称“上层罗汉”,要求个子齐高健壮,动作机灵敏捷,能翻滚、倒立、空心跟头玩得起且动作优美,12人;扮童子者一般选8至12岁男童,胆大,上高不怕,更要机灵,3人;罗汉还设保护手3人,要个高力大,做事稳重细心,还配有锣鼓班子数人。
罗汉表演前,锣鼓开场打闹,又称“打闹场”,村人只要听到村中“打闹”,都会蜂拥村中场地,携儿带女,男女老幼,带着椅子、小板凳前来,晚来的甚至上屋观看。
表演时,锣鼓声与罗汉的每个造型动作要合拍,紧密配合。随着锣鼓节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地营造节目气氛。扮罗汉者统一服装,全身穿紧身衣裤,外披一件红色绸披风,腰束绿色绸带,脚穿软底平鞋。扮演童子的,上身穿红衣,下穿绿裤子,脚穿虎头软底平鞋,上场穿阵时,童子站在上罗汉的肩上,有时也坐在肩上,两手合掌做出拜佛动作,寓意吉祥平安。
搭罗汉的动作有“拿三拿七”,也称“作三作七”。“拿七”就是一个高大粗壮的大罗汉,肩上坐着两个小罗汉,小罗汉的肩上又站着一个双脚叉开的童子,左右两臂上又吊着4个小罗汉,在观众的惊叫欢呼声和锣鼓的节奏声中,大罗汉在场中转几圈亮相,展现其力大无穷的功底和实力,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垒宝塔”更吸人眼球,共分四层,即下层有4个大罗汉站成了一个圈,身体微向圈倾,双手相互搭在肩臂;第二层是3个小罗汉站在4个大罗汉肩上,也是手相互搭肩,头靠头略低下,站着要纹丝不动;第三层小罗汉三人的肩上站着一位小罗汉;第三层也是最上层,由地面保护手从下面托起一个童子,站在最上面的小罗汉肩上,童子站立好后做出“拜观音”、“劈叉”、“开四门”等惊险动作,此时叠罗汉表演达到高潮,观者欢呼雀跃,惊叫声、口哨声响成一片,十分欢乐。
上庄叠罗汉在解放后停止了,但村中老人们对叠罗汉表演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