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口中山桥的变迁

核心提示: 中山桥位于陵口镇,横跨京杭大运河,最初是由地方募捐建造,并得到无锡实业家荣德生的资助,民国十七年(1928年)竣工。桥长36米,宽6米,两旁有栏杆灯柱,桥下有三空通航。

■ 朱金富 文/图

此画为陵口老中山桥,是陵西队现年86岁的郦正坤老先生于70年前的写生画且获得民国时期《中央日报》小学生征画比赛前八名。

图为新中山桥

 

中山桥位于陵口镇,横跨京杭大运河,最初是由地方募捐建造,并得到无锡实业家荣德生的资助,民国十七年(1928年)竣工。桥长36米,宽6米,两旁有栏杆灯柱,桥下有三空通航。《丹阳县志》载,时年的中山桥是县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站在桥面上可清楚地看到矗立在东门外大运河宝塔弯里的“万善古塔”,令人赞叹不已。桥南直面是临街的天寿堂药店,东经慈云寺可直往吕城西经市桥可去丹阳,经新街可去折柳;桥北面对中山弄(现中山路)可直达陵口火车站。中山桥的建成,不仅是陵口地区的南北交通要道,也大大方便了南北多个乡镇的集市交流,促进了陵口集镇的经贸发展。到了1958年,因浚拓大运河工程需要,具有三十年历史的中山桥就此拆除。

中山桥的拆除,也中断了陵口南北唯一的出行通道,到河北陵口中心小学读书的学生,有的卷起裤腿从大运河底的浅水中摸索行走,有的从临时水坝上通过,为了行人的方便和安全,拓浚工程初期又及时架起了临时便桥。由于便桥晃动厉害,小孩老人只能在便桥上一步步移动着过河。1958年开工的大运河浚拓工程结束后,为解决南北行人往来的安全,在中山桥原址上又用木板架起了较为牢固的便桥,家长们也放心地让孩子独自过河读书了。1962年又因大运河拓宽需要,木制便桥拆除并在原址上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山桥,更方便了南北车辆及行人的往来。1991年苏南运河丹阳陵口段提升为四级航道标准,重建的中山桥已成“碍舷轿”,必须拆除。1992年由镇江市交通局设计丹阳市水利工程处承建,中山桥改为上承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拱桥,桥长139.5米,宽6米,更名为“陵口人行桥”,是肖梁路起点桥。由于京杭大运河“四改三”工程需要,2015年“人行桥”又拆除重建,新建的桥位于原址,是行人、车辆两用桥,道路等级二级,汽车载荷等级11级,主桥宽度12.4米,引桥宽度10米,通航净空 80×7.0米,最高通航水位4.9米,桥梁全长246.32米,系大型钢管混凝土杆拱桥。

新中山桥宏伟壮观,桥南向东与埤导线连接可至312国道,向西与市南三环对接可直达丹阳市区,桥北与原中山路对接至肖梁路西经货场路直达市区,向东穿越铁路立交桥可直达机场路。

新中山桥的建成,陵口集镇对外出行条件得以极大改善,而集镇东侧同步完工通行的“陵口大桥”,至此陵口镇区形成东西两翼横跨大运河快捷方便的双通道路格局。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