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柏坤
近日,我发现了一些六十年代中期有关农业生产的计划表格,不由使我想起那时我们界牌的计划农业。
解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行计划经济,即按计划生产,按计划供应,按计划消费。农业生产也不例外,也是要按计划生产的。每年秋冬季节,人民公社就会召开三级干部大会,下达第二年各种作物的计划种植面积是大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各大队先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反复认真讨论,统一思想,再将计划按比例分解到各生产队。各生产队对照上级计划要求,再根据自己生产队的圩、田块、水利、劳力等等实际情况,编制各种作物的具体种植面积,但是不能与上级下达的指标相去甚远。大队将各生产队编制的计划进行汇总,如果某一品种的计划数字与公社党委下达的指标差距太大,大队就要做各生产队的思想工作,要求各生产队根据要求重新编排计划。像这种情况,每年都要上上下下反复多次修改,才能完成符合党委下达的各种品种种植指标的计划上交给公社党委。结果,农业生产的书面计划指标是按规定完成了,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各生产队并不一定按计划种植。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业战线与工业战线的生产者待遇是完全不相同的。工业生产的工人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按月发工资,计划生产的产品只要完成任务,哪怕这个产品在仓库里堆积如山,根本销不掉,工人的月工资不会少一分钱,发工资的日期也不会推迟一天。可农业战线就不同了。农民要等地里产出多少,扣除应该扣的,才能分配多少。所以有经验的生产队长,会根据自己生产队的实际情况,暗中调整生产计划,尽量种植符合本生产队实际情况、产量高、收益好的品种。
当年农民最反感的计划就是双季稻,公社党委却始终认为两熟总比一熟产量高,所以双季稻的计划指标下达的任务也高。说起当年的双季稻种植,领导和群众可以说是投入了非凡的精力和劳力。特别是后季稻要确保达到理想的产量,抢季节是首要的。哪怕迟一天都会影响产量。所以,当年的公社党委曾这样抓后季稻的栽插,要求是“早上一片黄”——双季稻长在田里,“中午一片白”——双季稻已经收割掉并且上水耕翻,“晚上一片绿”——后季稻已栽插结束。当年我们镇中村的红旗4队在大队支部书记朱春芳的带领下,组织各生产队积极青年支援突击,也确实达到了“早上一片黄,中午一片白,晚上一片绿”的要求,甚至秋收时获得了大丰收——全年亩产过顿粮(加上三麦产量)。可是在大面积的实际生产中,哪里有这么多劳力可用呢?“苦干、实干加巧干,确保后季稻按时插”、“两头黑隆隆,中午不歇中,还要加紧开夜工”、“小雨不停工,大雨继续干,雨停坚持拼命干”等各种口号虽然鼓舞人心,但是,当年的后季稻绝大部分的栽插季节还是错过最佳时间而造成减产,甚至有的生产队亩产还不到100斤。当时在群众中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二四得八,不如一八得八”,就是说的双季稻的产量两季不如单季稻一季,而成本却是单季稻的两倍。我们的近邻团结大队,那一年“有幸”成为全公社的样板——100%种植双季稻。因为双季稻种得实在太多,反而大减产,年终结算每个工分仅值8分钱。社员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年终分配时几乎家家超支。
还有一年,党委要用杂交稻作为后季稻的推广品种,在落实计划的会议上,为了表示党委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党委书记陈川庚亲自主持会议。本人作为大队农业技术员与抓生产的副主任姚明根同志一起出席会议。在宣传和介绍完杂交稻作为后季稻的优越性、规定了杂交稻在后季稻中的比例要求以后(30%),陈川庚书记要求各大队表决心。各大队的表态基本上都是说保证或尽量完成任务,而我则说明了杂交稻的生长特性、所需要的生长环境与后季稻所处生长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强调了客观——我们大队生产力相对落后,言下之意就是我们完成不了党委规定的计划。这时,党委书记陈川庚冒火了,大着嗓子问我们的副主任姚明根同志:“姚明根,你这个家还当不当了?”姚明根当即表态:保证完成计划面积!后来的事实是:幸亏我们大队的后季稻品种里的杂交稻没有超过二分地,全公社凡是用杂交稻做后季稻品种的,基本都是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