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战老兵庄杭生,年轻人只知道他是位革命老前辈,如说到八十年代在丹阳热衷发展食用菌的庄主任,省食用菌研究所的庄所长,那上了年纪的人大多会津津乐道,交口称赞他是引领农民发展食用菌致富的带头人,食用菌之乡的开拓者。
八十年代初,丹阳农民由于单纯种粮和养殖些蚕、猪,经济来源少,生活水平低下。时任县供销社分管全县副业生产的主任——抗战老兵庄杭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暗下决心要在发展副业生产方面作出一篇大文章来,那时脑子里整天考虑的是寻找如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抓好队伍建设是帮助农民发展副业的基础。为此,全县二十九个基层供销社分别从生产大队挑选有副业生产经验的干部3-4人,充实到供销社队伍,作为专门的副业辅导人员,分片包干所在乡农民的副业发展工作。
靠科技发展副业才是帮农致富的有效途径。当庄杭生从中国食用菌杂志中获悉河北当地农民种平菇收益好的信息后,随即亲自带队赴河北取经并购进菌种。为解决北方平菇菌种在江南气候难以适应的问题,专门从上海聘请了陈振亚、董天缘等三位食用菌专家搞栽培试验,并很快将引进的新平菇菌种在八个乡镇的多户农民中试种。当看到折柳乡几户农民试点栽培成功的平菇后,迅速组织全县二十九个基层供销社副业辅导员在折柳农户田头召开现场观摩会,由栽种的农民现身说法,详细向大家介绍菌种配比、温度、水分的控制等生产流程,不清楚的当面提问,直到完全弄懂为止,回去后在全县各个乡镇农户中全面选点推开,并有辅业辅导人员跟踪服务,千方百计确保栽培成功。另一方面,县供销社为促进农民栽培食用菌的积极性,打消产品到时无人收购的顾虑,要求各基层供销社分别与农户落实了技术辅导包产量,供应菌种包质量,产品全部包销路的“三包”措施;县里则专门成立了食用菌购销服务公司,把各基层供销社联在一起,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食用菌原料、菌种、产品的包购包销协议,当好基层供销社的后勤部。各项行之有效措施的落实到位,1983年,全县一万三千多农户栽培食用菌产量达到680万斤。
1984年8月24日,由省、市、县共同出资50万元联办的为全省服务的江苏省食用菌研究所落户丹阳。这样一来,担任所长的庄杭生更忙了:他在坚持艰苦创业、勤俭节约、选调人员、抓紧科研室建造的前提下,一边聘请北京、南大的生物系食用菌教授把丹阳作为食用菌科研新品种的试验基地,一边成立食用菌协会,组织各基层供销社先后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33次,印发技术资料15000多份,使25000多农民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在15个乡建立了食用菌菌种场,发展到食用菌专业户2305户,平菇、蘑菇专业村60多个。
1985年初,省食用菌研究所培育成功的“丹01平菇,F菇”不仅可用废棉、法桐叶、桑树条、麦草、黄豆杆、棉花秆、玉米芯、菜叶,果皮等农副产品下脚料取代传统又紧缺的棉籽壳栽培,产量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降,栽培技术粗放,抗病菌病毒,春夏秋冬均可栽培,而且产品色泽洁白,肉质肥厚,口味鲜美,除了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扩种外,还很快被省内38个市县以及18个外省市广泛引种。
1986年,全县食用菌产品已发展成平菇、蘑菇、香菇、金针菇、草菇、银耳、黑木耳等一系列品种,产量突破二千万斤的万吨县,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丹阳成了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之乡”,其中珥陵镇产量超三百万斤,产值一百三十余万元,农民豆和坤连续两年食用菌收入超万元,一亩田的平菇收入就可砌上二间房子。《新华日报》、《农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争相对其进行了报道。
随着食用菌产量的翻倍式增长,除了县食用菌购销服务公司和120余人的专业销售人员做好食用菌的拓销任务外,庄杭生又及时办起了食用菌罐头食品厂,将一时来不及销出去的食用菌加工成罐头食品再销往南京、上海、苏州等城市大商场,又多次与外贸部门联系,将食用菌加工成半成品销往日本、新加坡、泰国、西德、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更有特色的是,专门聘请扬州烹饪营养大师把各种食用菌的营养价值,烹饪制作成各种花色菜肴的食谱,并拍成图片,编纂成书,免费发放到全县城乡、邻近城市的大饭馆,烹饪营养大师还亲自到有关饭店、大菜场、热闹的公共场所当场展示烹炒技艺,让观众免费品尝。丹阳食用菌产品也一下子成了国内外市场的畅销货,很多城市的大菜场、大商场还主动与销售人员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
丹阳食用菌科研产品和产供销一条龙有机结合的大构架,迎来了全县食用菌产销两旺的喜人景象:每当天蒙蒙亮,食用菌专业户的田边就站满了运销商排队等候采购,城乡公路上运销到各地的食用菌车辆川流不息,最多时全县一天食用菌收购量超过二十万斤,这仿佛是数万农民奏响了一首悦耳动听的食用菌致富交响乐曲,特别振奋人心……如今步入离休队伍的庄杭生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感到又一次胜利地完成了党和组织交给的重任,尽到了一位老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运销户在食用菌专业户田边争购平菇
图为庄杭生高兴地手捧培育成功的大白平菇
当年《解放日报》对丹阳食用菌专做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