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姓氏知历史

核心提示: 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血脉温情的源头。姓氏作为区分人类血缘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凝聚着同宗同源的力量。

编者按: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血脉温情的源头。姓氏作为区分人类血缘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凝聚着同宗同源的力量。在司徒这片土地上,姓氏丰富,历史悠长。据统计,当今的司徒共有137支姓氏,其中单姓氏135个,双姓氏有欧阳、夏侯。不论是寓意为官宦还是治世,不论是代表血统还是民族,这些姓氏的背后都饱含了历史变迁和文化兴衰,更融合了乡音乡情,历经多年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人文风采,以及独具魅力的精神气质。本版以培棠岳氏、周巷周氏和司徒吴氏的来由和历史说起,以姓氏为索,追根溯源,一窥历史的头纱下古往今来的大美司徒。

 

岳飞后裔居培棠

培棠村因“培育海棠树”而得名,村民遍植白海棠,是为彰扬岳飞孙儿岳珂在丹阳任县令期间爱民为民的德行。其兄岳琛晚年解甲归田途径培棠,正值海棠花开时节,他甚爱此地,逐在此建屋定居。据传,该村岳氏宗祠内原有一株历经800年风雨的古柏,系忠良之后岳琛亲手所植,人称“精忠柏”,有赞岳飞“精忠报国”之意。岳琛后世子孙在培棠村代代繁衍,根深叶茂。从此产生了丹阳岳氏一脉。培棠村岳氏后裔传有岳家祖训:“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该村适龄青年若接受祖国召唤应征入伍,临行前都会前往岳氏宗祠,在岳飞塑像前庄严宣誓,高声背诵家传祖训,立志发扬“精忠报国”的家族优良传统。

 

太伯吴姓开始祖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载,太伯吴姓开始祖,仲雍是传代始祖,季札是(丹阳)始祖。要说司徒吴氏的来历,还要从西周青铜凤纹尊说起。

在吴越地区发现的西周青铜凤纹尊,其凤鸟纹是当时中原青铜器铸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花纹,其外形铸造风格也跟当时的中原地区十分相像。这说明了中原文化对吴越文化的影响,这种地区之间文化的传播、融合、发展,与当时政治变迁有着莫大的关系。

《史记·太伯世家》中有一段关于“太伯奔吴”的记载,“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字季历。按照礼制,王位应传给长子太伯。但是周太王特别喜欢三子季历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姬昌,周太王甚至希望以后可以把王位传给这个聪明的孙子。可是季历都没有继承权,更何况季历的儿子。作为长子的太伯察觉到父亲的苦恼,便主动放弃继承权,以给生病的父亲采药为借口,带着弟弟仲雍离开了中原。

兄弟俩一路向东,最终来到了当时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地区,并且入乡随俗,文身、断发。太伯通过这些行为表达让位给三弟季历的决心。后世的孔子称让出王位的太伯为“至德之人”。太伯、仲雍最后落脚的地方就是如今的镇江市丹徒、丹阳一带。这里是土著荆蛮人的生活区域,人们获取食物的方式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这里的铜器冶炼虽已具雏形,但并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兄弟二人为了改善当地人的生活,靠着中原生活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在这里兴修水利、发展冶炼业、传播农耕文明。通过努力,他们改变了当地还比较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周边人民拥戴他们,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太伯、仲雍带领荆蛮人民不断开疆拓土,在宜地(今镇江下辖丹徒区)筑城建国,自号勾吴。至此,一个新的政权诞生了。从此,太伯被尊为吴国始祖,称吴太伯。太伯无子,他死后由仲雍继任王位。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灭亡,王室成员(太伯后裔)以国名定为吴氏,散居到全国各地,形成许多不同地域的吴氏家族。丹阳地区最有名望的是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人称“延陵季子”,“季子挂剑”的故事在丹阳也广为流传。一般认为,季札是丹阳吴氏的始祖,据《吴氏宗谱》记载,司徒杏虎行政村丰洛村、固村行政村固村村、杏村行政村至德岗村等丹阳吴氏分支,都是季札后人。

 

周世后人独爱莲

据周巷村周氏家谱记载,中式始祖周敦颐从湖南老家随母迁居润州(今镇江)投靠母舅。后子孙第七世周寿山迁移到云阳(今丹阳)居广济桥进贤坊。寿山五世孙敬十三鉴于家庭人口众多,由城内迁至城外。见云阳西郊白鹤山山清水秀,土地广阔,可供子孙耕读,便携带家人至白鹤山之东,建住宅和周氏宗祠,取堂号“爱莲堂”,周巷村因聚居周氏后裔而得名。周敦颐著有《爱莲说》,寓意深刻,脍炙人口,周氏宗祠堂号即出于此。“莲,花之君子者也。”“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周氏族人钟爱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喻爱莲以明志,教育后人要洁身自好,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摘选自司徒镇乡土教材《司徒》)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