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二胡”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其祖先在丹阳古城内开设“赵氏琴坊”,主要制作古琴和胡琴(二胡),因战乱和时代的变迁,古琴制作在清中期相继失传,后人则专攻二胡制作。据明代《句曲山人游记》一书中记载:明代乐律学家,乐器制作家朱栽堉从京城到苏杭采办乐器,回京时出太湖经丹阳,船泊丹阳通泰桥旁上岸夜宿。临夜时分,他徜徉漫步丹阳古城并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忽闻琴瑟之声,音色之美,疑天籁之音远处传来,遂疾步循声而至,来到一制琴作坊门前,门额上书“赵氏琴坊”四个大字。他感慨道:“想不到小小丹阳,竟有如此制琴高手。”朱栽堉作揖而进探讨制琴要诀,临行前更将琴坊内所有古琴购买一空。回至船上后,朱栽堉又将苏杭二州所采办来的古琴扔于河中,此乃后人所传“朱栽堉随流退琴”。另朱栽堉《弦准杂谈》一书中还记载到:南国赵氏琴,古韵天外来。
“赵氏二胡”历来被选为宫廷乐器的贡品,其历经了13代人的家族传承,如第9代传人赵文弦、第10代传人赵立唐、第11代传人赵兰生、第12代传承人赵锁明以及当今的第13代传人赵军,尤其是第12代传人赵锁明,因其掌握了胡琴制作的成套独门绝技,在业界声名远播。解放后的1953年,赵锁明即被慕名而至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特聘为高级技师。在苏州民族乐器厂期间,赵锁明将祖传的二胡制作技艺服务于国家,将先前古老的圆筒二胡革新成现今六角型和前八后圆的八角型并配上琴托,琴杆上加木雕装饰,使琴的外形更为美观、典雅,同时,革新后的二胡也制定了较为科学的DE新规格,“苏州二胡”创出了品牌,国内成为翘楚并远销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赵锁明本人在厂期间也培养了一大批二胡制作技艺人才。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温饱是头等大事,文化活动萎缩,器乐生产濒危,1962年赵锁明下放回乡务农。祖上传承下来的二胡制作技艺不会因世事动荡而断层,赵锁明白天务农,晚上在家制作二胡,并将传承技艺传给儿子赵军。赵军,1966年生,在少年时代就深得父亲制琴技艺真传,青年时代在传承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创新,使赵氏二胡的制作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并获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赵军制作的二胡在全国首屇二胡制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赵军本人也加入了中国二胡协会;2010年赵军制作的二胡又在香港国际二胡珍品制作大赛中荣获金奖,他本人获得“国际二胡制琴大师”此等至高殊荣称号。
2015年11月“赵氏二胡制作技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6年1月该项目传承人赵军被镇江市文广新局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文广新 荆红 张吴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