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核心提示: 我的叔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D镇的文化站长,该镇文化站的图书室是我市创建的第一个农村万册图书馆,这个图书室,曾经是D镇干部群众引以为傲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小时候流连忘返的地方,叔叔为我办了一张纸质借书证,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证件,也是让我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纸媒证”。

我的叔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D镇的文化站长,该镇文化站的图书室是我市创建的第一个农村万册图书馆,这个图书室,曾经是D镇干部群众引以为傲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小时候流连忘返的地方,叔叔为我办了一张纸质借书证,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证件,也是让我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纸媒证”。

记忆中,一排排图书像士兵那样整齐地排列着,静静码放在一列列古朴厚重的木头书柜里,图书室的两边,是优美的手写仿宋体美术字标语:“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让人油然而生庄严神圣的感觉,记得,那个女图书管理员漂亮得炫目,她娴静、优雅,举手投足如诗如画,周身散发着一种强大的气场。在浩瀚书的海洋里,我怯怯看着一个个书名发呆,那书名背后,必然是一个广袅的、精彩的世界,我迫切地想走进去,去认识并探索那个未知的世界。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农村孩子对知识、对命运的一种敬畏;而图书室那个漂亮的管理员身上让我震慑的气场叫做气质,是久久浸润在书籍中的女子,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温婉华丽的心灵芬芳。

在那段精神和物质生活都极度贫乏的岁月里,我比一般的孩子多了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渠道,在图书室,我读到了精美的文字和用文字构建的奇思妙想,年幼的心被那些美文润泽得充满了诗情,那是段身体和思想同样疯长的岁月,在别的孩子还停留在学习生字的阶段,我已经囫囵吞枣地看完了《红楼梦》、《青春之歌》、《荆棘鸟》、《飘》等中外名著。这些书籍,这些白天黑夜都在我脑海中盘旋、挥舞的文字,一度变成一只美丽的水晶鞋,虽然灰姑娘至始至终没有变成公主,但这只别样的水晶鞋,却从此丰盈了她的精神世界,照亮了灰姑娘的一生。

还记得在南京读中专的三年,室友都争抢睡下铺,我却挑了一个靠窗的上铺,一顶蚊帐便隔离出一个读书的世界,这个世界安详、宁静,我经常面朝月光静静读书,有时,神思透过文字穿越窗棂,与夜无声地对话;有时,沉浸在书里的意境,久久不愿回归到现实中,书香伴我走过异乡求学的三年时光,这三年,书是最忠实的友人,在我的床底的箱子里,课桌的抽屉里,触手可及的枕边……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去汉府街的一个书店淘书,意外淘到了路遥《平凡的世界》,那是一本三合一的缩印本,封面有点破损,店主只收了我两块钱,回家坐到床上就读,这是一本足以改变我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籍,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田晓霞,一个个平凡却始终在搏击命运的年轻人,在苦难的岁月里演绎的精彩篇章让内心起伏了很长一段时日,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塔照亮了我当时看似晦暗的未来,让我明白人在面对苦难、逆境的时候,微笑面对是最好的姿态,只有怀揣初恋般的热情、宗教般的意志,才能成就心中的梦想。这本书我整整读了五遍,每一遍都让我欢笑、落泪、感动、震撼……表弟、表妹考上大学的时候,我都设法从南京买来这本书的精装本,以此作为礼物,虔诚地送到他们手里,在我看来,书籍是最好的礼物,尤其是这样的好书,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引领我们不断向前的巨大力量。

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便是一次关乎缘分的遇见,像结交了一个志趣投合的良师益友,那种意外和欣喜会让精神振奋许久,于是藏书也随之成为人生一大快事,当我有能力把书店架子上的书变为自己的以后,便学会了珍藏,我采摘了不同品种、各种形状的树叶,把它们夹在喜爱的书里,任它们随岁月风干,成为一枚枚带着彼时记忆温度的书签,再把书本整齐码放在自己的书柜里,隔段日子重温这本书时,便随着叶子的经脉一并重温了最初读这本书的时光。从读书时代到参加工作,从无知少女到不惑之年,这二十多年来,竟已积攒了一千五百多本书籍,它们满满当当地摆放在我书房的柜子里,每每心存困惑或者深夜无眠时,我会静静伫立于书柜前,去谛听内心的声音,指尖轻轻摩挲着一本本熟悉的书,在这些“亲密老友”里,寻找一朵可以慰藉心灵的解语花。

至今我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贴身的包里必然放着一本书,在赴约吃饭等人的时分,抑或等车出发前的空闲时刻,我将它拿出来读,有了书的时刻相伴,再难挨的时光都有了滋味和声色,幸福莫过于这样,风吹过纸张,吹过静如处子的读书人安恬的脸庞,时光慢慢流过,只有书页翻动的声响……明代诗人于谦曾赋诗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是的,书籍,就是最亲切的老友、知己,是照亮生命暗处的一束光亮,是让内心安妥、宁静、踏实、强大、丰盈的精神支撑。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