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记忆○
段上村的天主堂和天主教
丹阳开发区荆林段上村距离丹阳城中心大约有4公里的路程,因为丹阳市政府启动开发区路巷段上村、贺巷、小吴巷村环境整治项目,2015年7月25日段上村拆迁,随着段上村消失的还有起码上百年历史的段上村天主堂。
位于乡下的段上村建有天主堂,整个村的村民绝大多数都信奉天主教,这在丹阳独一无二。段上村的天主教是怎样兴起来的,天主堂是如何建起来的呢?段上村是我姨夫、阿姨所在的村,距离我家东庄村只有两三里路。从姨夫和段上村的老一辈人那里得知,很早以前,段上村的这块地方叫“长仙段”,原来是一个姓段人家的坟地所在。这个姓段的人家很富贵,家人去世之后集中安葬在一个家族坟地。大户人家就是大户人家,活着家里雇有家丁伙计,死去墓地也有守墓人。替段姓大户人家看护坟地的是一对小夫妻,丈夫姓吴,他们居住在段大户为他们在段家祖坟西边盖的一间小屋子里,终身为段家守墓。这对小夫妻一边看坟,一边打鱼,很会过日子。后来这对小夫妻盖了一间小房,建了一个“石磨坊”。
所谓“石磨坊”,就是两块麻花大磨盘,直径约有半丈不到。下面一块磨盘固定不动,上面一块磨盘由牛拉着转动。两片磨盘对合处崭有刻槽,上磨盘有比拳头略小的两个孔洞,磨盘转动时米麦等粮食顺着孔洞进入磨盘,经过不停的碾磨,从盘心顺着刻槽向磨盘边移动,最后磨细的米麦粉从磨盘的边缘流入到下磨盘边缘约一尺宽的凹槽。这副石磨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方便了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夫妻俩也获得了收入。
这对小夫妻就在这里生儿育女,一代一代繁衍,形成了段上村,发展到最近的一代,全村有68户人家,200多口人。
和周边的村庄不同的是,段上村绝大多数都是“天主教”教徒,以“吴”姓为主,分六房。这对夫妻共生育了6个儿子,留下五个,送出去了一个。后来被送出去的这个孩子又回到了父母身边,这样就有了六房,一直延续到今。
段上村不是人口集中的大村,也不是一个小村。在清末时期,大村里的人会来村里捣乱,村民经常会受到欺负。在这种情况下,村子里的人商量要找一个比较硬的靠山撑腰壮胆。当时天主教是一个洋教,外来的传教势力比较强硬。
经人介绍,全村人就都加入了天主教。加入天主教之后,村里人齐心协力,在外国神父的主导下,建起了高大的天主堂。
天主堂朝南,呈东西走向,外墙青黛色,有三到四层楼高,十间房子长,青砖边砌,网砖衬瓦,罗砖地面,形状如一把老式大铜锁,东西两头宽,中间靠南凹进去,成为天井,两根顶天立地的大红柱挑出屋檐。天主堂与周边低矮破旧的民宅相比,结实高大气派。当时只要出丹阳城东门,一眼就能看到段上村天主堂和尖顶上高大的十字架。天主堂建成之后,外国神父驻堂传教。因为洋教堂的牌子硬,有了这个护身符,果然大村里的人再也不敢来捣乱欺负了。
这样一来,全村人都开始相信天主教,大事小事都按天主教教规教义办理。特别是每家的孩子不管男女,在出生后都要请神父按教规来“领洗”,在幼儿额上划十字圣号,在圣洗池边授洗,接受烛礼祝福,之后就成了天主教的教徒了。
姨夫经常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感觉村里最气派的建筑就是天主堂,最神秘的地方也是天主堂。在姨夫的印象中,原来的天主教堂辉煌漂亮,前堂中央有一个祭台,挂着耶稣像,为举行弥撒礼仪而用。天主堂里也有圣母像,蜡烛台,建有忏悔室,是两间相邻的木质小屋,神父坐在里屋,天主教徒在外屋,向天主忏悔。天主教基督徒进教堂或者在教堂祈祷前后,都要在额上胸上划一个十字。
教徒在天主教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四大瞻礼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弥撒。天主教徒还有很多的规矩,比如他们认为血代表上帝的生命,因此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同时禁止酗酒,守斋期间不食肉类,平时通常不食蛇鳝。天主教徒去世之后,由神父主持殡葬弥撒,为亡者祈祷,洒圣水献香,圣歌相伴。没有烧黄纸或者纸钱的习俗。
根据姨夫回忆,大约在1946年的时候,段上村一个大名叫吴文华,小名叫吴连法的人,当时是上海工部局的主要负责人。由他出面,以天主堂为基础,在村里办了一所小学,供村上的小孩子上学,不用交什么费用。由于学校办得好,周边村的小孩也都想进校求学。在这种情况下,村里的几个有威望的人就商量将村里的几十亩土地出卖了,再加上村里有钱的人又捐了一些,有了这笔钱就在天主堂的前面盖起了10间平房,在原来小学的基础上扩建成了六年制的段上中心完小,供全村以及周边邻村的适龄小孩来上学。这些孩子来自周边的殷家坝、王巷、郦巷、善巷、杭家、倪家、臧家等村。这所学校一直办到1958年的下半年,在大跃进的浪潮中,这个曾经在附近有名的天主堂和学校被荆林人民公社征用,公社拆了天主堂上层和华盖屋顶,把砖瓦木料搬走,到九曲河边荆林电灌站边上建造了荆林磷肥厂,剩余的用于建造荆林人民大会堂的材料。留下来不高的围墙,简单地加盖屋顶之后,在小学和天主堂里各办了一个农具木器厂和一个粮食加工厂。一个历史悠久,雄伟气派的天主堂就这样被拆除废弃了。
没有了天主堂,教徒们的活动显然就减少了。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段上村里的教徒和其他村的群众一样,很难看出他们是信天主教的教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落实,一些宗教场所逐渐开放,一些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宗教建筑也开始恢复重建。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段上村在解放前去台湾的吴至德神父回到家乡,带头捐钱,由段上村的人和村上在外工作的人一起,在原址建成了一排五间平房,算是恢复了天主堂。为了铭记吴至德神父的义举,段上村天主教徒还特意在新建天主堂大门的左侧一米多高的墙上镶嵌了一块小小的纪念石碑,上面记载着吴至德神父从台湾回乡后捐款重建天主堂的功德。新建的天主堂除了供村民做礼拜之用,也为村民办红白喜事之用,成为村民集会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