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
凛冽的寒风阵阵刮过,卷起漫天黄尘,远山近岭道路旁光秃秃的枯树枝桠尖声嘶叫着呜呜作响,外面的行人很少。
下午,我随胡志杰县长下乡,到地处丘陵山区的胡桥乡调研。胡桥乡的经济不发达,乡镇工业刚刚起步,几个好项目在着手,可社会上偏偏刮起一股歪风,说什么“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源头”,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开了反面典型现场会,人们的思想陷入一时混乱。乡镇工业何去何从,正面临着一次重大考验。
在乡领导的陪同下,胡志杰顶着寒风,走进一家家企业,一路上边走边看边问,从这些区域经济最基础的“神经元”律动中,感知当下乡镇工业的发展走势。在针织厂的一间会议室听完乡领导的汇报,他皱着眉,神情凝重地叹着气,嘴里喃喃地说着“痛心,痛心哪”。然后,胡县长语重心长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效益好且又有市场的项目坚决不能停,遇到一时困难的企业,要摸清情况,坐下来逐个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对于有贡献的供销人员和企业家能人,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教育好引导好,领导要敢于为他们撑腰讲公道话。我坚信,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没有错!”此时,天色渐渐昏暗下来,镇上的路灯已亮了。乡里的领导再三挽留,要求县长在他们这个穷乡吃顿便饭。胡县长迟疑了一下欲言又止,好像还有什么话没说完,便答应吃了晚饭再回。
晚饭是在集镇靠丹阳林场场部旁边的一家路边店吃的,乡领导确实没有事前安排,随便走进去,店里很冷清,店老板夫妇手忙脚乱地忙碌了好大一会,搞了几个菜。
乡里书记、乡长等4个人陪同,每人面前一杯茶,边吃边聊。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端起茶杯,对乡党委书记严敖林说:来,你们在乡里,在我的家乡工作辛苦了,我敬大家一杯,敬我的‘父母官’!”胡志杰县长一听马上说:这个要的,我们大家一起敬‘父母官’!”因为大家都知道我是胡桥人,气氛有些活跃起来。胡志杰接着说:当‘父母官’不容易,但我们更要做富民官,谋富民策,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发展经济、为官一任致富一方,是我们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每一个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大家肩上的担子都不轻啊!”出门的时候,风小了,外面却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满天飞舞的白色蝴蝶在灯光的折射下煞是壮观,大地一片寂静。“丰年好大雪”,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预兆呢!我记得,这是那年的第一场雪。
第二天一上班,胡志杰把办公室秘书都召集到政府三楼研究室讨论,要为《丹阳科技报》写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当富民官,谋富民策”。讨论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言非常热烈。也有人稍稍提醒这样的文章与当时的政治气候不相吻合。胡志杰对我说:老郜,你谈谈看法(实际上我的年龄比他小很多)。”因前一天陪他下乡调研,知道一些情况,便先从历史上对“父母官”这一称谓的来历说起,从“父母官”引申到“富民官”,做富民官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责任与使命,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要求与期盼。讨论得差不多了,胡志杰站起身来,望了望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将大家的意见归纳了一下,说道:心中洁白无瑕,眼前光明一片。”最后他把执笔写作的任务交给我。为了摆脱事务的干扰,他还叮嘱朱金成同志(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帮我多承担一些办公室的协调工作。
不久,文章成稿后,他又抽出时间坐下来,把我们叫到他的办公室,亲自动手一字一句地推敲修改。当时丹阳还没有自己公开发行的日报。《丹阳科技报》是全市唯一一份主要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周报,影响很大。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当富民官,谋富民策》一文作为《丹阳科技报》头版套红的元旦社论,像一面鲜红的战旗,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胡志杰出生在穷苦家庭,父母亲都是农民,对农村情况不可谓不熟悉,幼时起他便立志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胡志杰更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他常说:党和人民把我放到这个岗位上,是对我的信任。要不计得失,不失时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垂范下,那个时期的丹阳县政府领导,每天晚上都到办公室办公,处理事务,安排开会听工作汇报,一直延续到很多年以后。
与胡志杰共事相处时,我还是一名入党不久的新党员。为什么要入党?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平心而论,在当时都是一知半解。在之后的成长道路上,在错综复杂的工作实践中,我对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承担的责任渐渐有了更加清晰与具体的理解——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在遇到困难感到困惑时,我总是会想起胡志杰县长,想起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想起他善于学习尤其是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主动接受先进知识与经验的工作状态,最重要的是他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做出具体调整、变化和改革,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从理论和实际层面为保持共产党人公仆本色,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他为官从政期间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行动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