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记忆○
吕城联合诊所往事
吕城联合诊所(吕城中心卫生院前身),成立于1951年9月10日。当时吕城联合诊所的地址在吕城镇新街里,是租借原新街居民龚某的三间房屋。龚某在建国前是开办粮行的老板,房屋较宽裕。
吕城联合诊所初建时的医务人员,是建国前在吕城集镇上开设的几家私人诊所里中医内外科的医务人士,都是响应国家号召而去的。具体人员有严以德、赵禹珍(我父亲)、裴国彦、庞济平、仇汉正等十二人联合组成。严以德任联合诊所所长,赵禹珍任医务主任。
诊所设有中医内科、外科;西医内科、妇科。其他科有两至三位医生,唯独妇科只有唯一的一位女医生,名叫唐生英。建所初期,妇科医务主要以接产为主,她是既当医生又当护士。
诊所在当时没有住院部,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床位用房,二是没有护理人员。诊所主要的医疗服务,以门诊和出诊为主。
吕城联合诊所最初期间,条件是相当简陋的,大部分医务人员,把自己私人诊所里使用的板凳椅桌等,无偿献给诊所。我父亲赵禹珍带头,把家里的两张古式靠背椅(俗称单靠)、一张办公写字桌及一座高档西式药柜,还有一些医疗设备等无偿送给了联合诊所。
吕城联合诊所初建时的几年中,先后在吕城的新河(前圩)、蔡塔、大王庙、吕家庙设立了四个分所。当时吕城联合诊所及所辖的几个分所共有25名医务人员。
1956年丹阳县卫生科,为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联合医疗机构组织法草案》,对吕城联合诊所的所属机构及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又新增了折柳、黄庄、吕城河北四街等几家分所。之后,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医疗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区,送医送药下乡,每分所还安排一名医生一名医护人员到乡下分站工作。而调整之后的吕城联合诊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制度,其中有两项也是响应号召,让农村百姓得到了方便与实惠,即出诊下乡制度和专家医生下乡巡回医疗。诊所规定,主要的医务骨干每周轮流到乡下出诊和巡回医疗一次以上,深入到农村中去、到群众中去、到田头中去,为广大农村民众防病治病防疫保健等。
1955年,丹阳县卫生科专门派送了一辆“捷克”产进口自行车,给吕城联合诊所使用。这辆自行车是吕城镇范围内的第一辆自行车,也是当时唯一一辆。诊所有了这辆自行车,大大减轻了医务人员下乡靠步行的辛苦,更方便了老百姓。有了自行车,出诊随叫随到,快速方便,不误医事。关于这辆自行车,还有一小插曲。我曾听父亲说过,联合诊所里凡骑过这辆自行车的医务人员,没有一个不摔的,主要由于当时路况很差,加上车技不精,有的医务人员甚至骑一次摔一次。我父亲有一次出诊到吕城以西的庙桥村。当时已是深秋季节,父亲进入村庄一座桥梁时,刚好有位老人走在桥上与我父亲迎面而来,无论我父亲怎么按铃,老人如同没看见没听见,也不避让。父亲为避让老人急向旁边,连人带车摔到了河塘中。由于我父亲不会游泳,入水后他双手紧紧抓住岸边的茅草,好不容易才爬上了岸。那次意外,让父亲损失了一支高档钢笔,药箱里的药品及听诊器等也都掉进了河底。此后,父亲再也没骑过那辆自行车。
吕城联合诊所成立后的五年即1956年,经医疗资源重组,原新街的诊所工作场所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吕城联合诊所,整体向南移约三百米(现吕城镇吕渎巷91号至101号处),迁移到了有八间平房的新址(见图)。吕城联合诊所迁入了新址后,医疗场所得到了扩大,又新增了小儿科、针灸科和住院部等。
1958年9月,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以后,吕城联合诊所改名为吕城公社医院。1959年6月,吕城公社医院又迁入到现吕城镇健康弄一号,新医院的面积达660平方米。从此,吕城联合诊所以吕城公社医院的新姿态,在新址为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为吕城联合诊所成立六周年时的留影,摄于1957年9月10日,图中小孩是笔者本人,当年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