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货运业变迁记

核心提示: 丹阳货运业源于清末民初的车箩行。地方封建势力霸占东南西北门的运河土码头,形成各霸一方的“车箩行”,统揽码头装卸短途驳运。

○岁月回眸○

丹阳货运业变迁记

丹阳货运业源于清末民初的车箩行。地方封建势力霸占东南西北门的运河土码头,形成各霸一方的“车箩行”,统揽码头装卸短途驳运。从事苦力的搬运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被称为“箩行脚夫”,他们以木制的独轮车为运具,承担县城的日用品、粮食等短驳运输。当时,金坛、丹徒宝堰及本县西南乡的粮食都经过水运到丹阳集散,或由铁路装车转运出境。夏运小麦,秋运稻米均由独轮车短驳运输。丹阳刚解放时,县城有车箩行12家,搬运工人600多人,自备独轮车400多辆。

1952年,县领导组织搬运工人进行“反把头”斗争,取缔了霸头的箩行,成立了专业运输社,分东南西北门设点,统一经营原箩行的业务,规定搬运工人以独轮车为工具,将常州来的货运班船上的日用品、百货挑上岸,再用独轮车运到城乡各商号。同时,从金坛、宝堰及本县各乡来的粮船停靠县城各土码头,由搬运工起船转驳,用独轮车运到丹阳火车站,再中转到上海、杭州等地。

到了六十年代,县搬运社大力更新运输工具,全部改用充气式双轮橡胶人力小板车,淘汰了独轮车,但社会上还有一些独轮车个体户,作为专业运输单位的一种补充。1966年6月县搬运社撤消,成立县港务处,开始在北门京杭大运河畔建设直立式的石驳港口码头,并安装起重设备——吊机,主要承担本县和苏南、苏北的物资中转任务;丹阳火车站货场紧靠丹阳港口码头,金坛、溧阳、宜兴等地的煤炭通过铁路运输到丹阳货场卸下后,由搬运工用板车短驳到港口码头,再通过水运中转到各地。当时,我县农资部门的化肥、物资部门的水泥、黄沙,都是通过水运到达丹阳港口,再由搬运工的小板车运输进入各部门的仓库。另一方面,搬运工还承担我县出口大米的短途运输,从西郊米厂运到丹阳火车站货场,途经人民大桥有5公里左右,一个月下来完成数百吨出口大米的运输,通过铁路中转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1969年,县港务处修配厂自制195型柴油机为动力的机动三轮卡车,载重量为1吨、1.5吨,机动三轮卡车逐步取消了小板车运输。三轮卡车除了承运县城各单位的货物短途运输,还为各乡镇社办企业的物资运输服务。时代的齿轮不断前行,港务处车站作业区又大力发展以柴油机为动力的牵引车,每辆牵引车后挂8辆板车,在火车站货场至港口码头之间,短驳煤炭、黄沙等中转物资,实现了短驳运输“拖带化”,逐步取代了人力小板车的运输,广大搬运工人也从“背朝青天脸朝地,腊月拉车汗湿衣”的笨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是,各乡镇搬运站仍以板车运输为主,短途运输供销社的物资。

1975年,丹阳成立了省23车队,拥有载货汽车10辆,每辆车的载重量为10吨,主要承担丹阳、武进、溧阳、宜兴等地的煤炭计划运输任务,每天从伏牛山、小历山等煤矿运煤数百吨在丹阳港口中转。1976年,丹阳成立县汽车运输公司,拥有货运汽车8辆,主要承担城乡各企业货物长途运输任务。省23车队和县汽车公司开创了汽车货运的先河,之后不久县港务处和县运输公司筹集资金,大量购进国产货运汽车。从此,机动三轮卡车几乎完全被淘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丹阳城乡运输市场空前活跃和壮大,专业运输企业有省23车队、港务处、运输公司、汽车运输公司、联营公司共5家,还出现一大批手扶拖拉机和农村汽车运输个体户。手扶拖拉机农忙时在田头耕地,农闲时出来搞运输。至1985年,丹阳全社会拥有大小货运汽车800多辆,带有拖斗的大、中、小型拖拉机5000多辆;县供销社、商业局、粮食局等也有自备货运车队,兼营社会运输业务。当年,丹阳县各个专业运输企业在全社会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丹阳化肥厂全年生产上万吨的化肥,主要靠省23车队、汽车公司、运输公司承运到各乡镇供销社;丹棉厂上千吨的出口布由运输公司承运到张家港,中转到外国;大量的社会车辆和个体户车辆亦投入营运,作为专业运输单位运力的补充。九十年代前后,丹阳运输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输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多种运输经济成分并存,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公路运输体系。

90年代后期,随着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专业运输企业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继改制或不复存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市物流服务业像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和发展,互联网现化代服务,以安全、优质、便捷、高效赢得广大货主的认可与点赞,谱写着新的光华篇章。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