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妻子娘家,提到“王向东”这个名字,同事或乡邻们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做女婿能做到这个份上儿上,真是不容易。”而在妻子眼里,丈夫王向东多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顾她的父亲,不仅没有半句怨言,经常还比她更加贴心周到。
出生于1963年的王向东多年来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1986年师范专业毕业后,他先是被分配到我市第三中学,并在这里与同是老师的妻子相识相恋,而后被调至市电化教育中心工作,现任职于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
原本,不论是夫妇俩和女儿的三口小家,还是和岳父岳母、哥哥嫂嫂所建立的三代大家,王向东夫妇都倾心付出,一家人其乐融融。只是从2002年开始,不幸接二连三地降临,也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悲伤。
“2002年,岳母因病去世,妻子很是伤心。可没想到,岳父又在2003年中风,这让妻子和她家人都难以接受。”看着因为中风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岳父,作为女婿的王向东毅然和妻子一起,主动担负起照料岳父生活起居,治疗保健的重任。“因为当时哥哥嫂嫂生活也不容易,又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我和丈夫都为老师,在工作上相对轻松一些。”王向东的妻子告诉记者,为了给中风的父亲更好地照顾和治疗,父亲在世的十来年里,每到学校放寒暑假,丈夫都会主动提出将岳父从河阳娘家接到他们家来照顾,这也让她十分感动。
王向东的妻子告诉记者,在父亲病情稳定后,丈夫把他的堂叔给请了来,“他堂叔是退休的中医师,每天来给我父亲进行针灸治疗,坚持一段时间后,父亲的手脚功能有所恢复,可以借助拐杖慢慢行走。”虽然全家人一直尽心照料,想方设法让岳父得到最专业有效的治疗,可由于老人毕竟年事已高,一年之后,岳父夏树生的行走能力彻底丧失,只能与轮椅为伴,照顾老人的压力也就更大了。“因为我们原先住在教师新村的五楼,楼层高,带老人出门并不方便,可是他总跟我说,不怕麻烦,要多带老人出门看看,他的心情也会好一点。”于是,即便是自己辛勤工作了一天后,回到家的王向东也总是尽可能地背老人下楼,再推着他在小区里四处转转。每到周末或天气适宜时,夫妇俩还会推老人到市民广场、华南桥边的风景带等处散散步、晒晒太阳,以排解老人长期卧床的孤单寂寞。
2013年下半年开始,老人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王向东夫妇便每隔两天开车下乡。
“只要下班时间一到,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也不管是天热天冷,我和妻子就立即发动车辆,快速驱车赶赴河阳乡下,去照料瘫痪在床的岳父。”2015年5月初,岳父小便疼痛,全家人把老人送到人民医院就医,发现是肾脏疾病,老人排尿困难,需要插入导尿管排尿。因老人脑子糊涂,未到当天晚上就自己把导尿管给拔了,幸好及时发现。“从五月中旬开始就天天下午下班往乡下赶,晚上也住在那里,坚持天天更换纸尿裤、纸尿垫、帮助上厕所,擦洗身子、更换衣服、服侍上床休息,正是因为家人的悉心照料,从中风一直到去世,老人也从未像其他瘫痪在床的病人一样有过褥疮等不适……说起过往的伤心事,王向东的妻子止不住泪流,而一旁的王向东也好似陷入了回忆,默默地给妻子递去纸巾。当被问及为何愿意多年来不计财力、精力地坚持悉心照料岳父,王向东朴实地回答道:“钱没了可以再挣,但健康却只有一次,即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来健康。
而且,孝顺的也不只我一个,妻子的娘家人做得不比我们少。”王向东夫妇表示,他们也想借着这次受访的机会向娘家的“哥哥”道一声感谢。
“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外来哥哥’为这个家也是倾尽心血。”王向东告诉记者,妻子娘家的哥哥在2004年因为肝癌去世,自那以后,中风的父亲,可怜的嫂嫂和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便都成了王向东夫妇俩肩上的责任,好在四年后,一个叫“徐芹华”的外来“哥哥”走进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他不仅对我嫂嫂好,对两个孩子视如己出,还十分孝顺我岳父”,王向东告诉记者,岳父生前在老家的日子里,服侍老人的脏活累活都是这个外来“哥哥”在干,每次我和妻子晚上回乡下看望岳父时,都能看到他在照顾老人,其实他做的是苦力活,白天已经很辛苦了,可在照顾岳父这件事上,他还能一直坚持,这让妻子和我都十分感动。”王向东说,外来“哥哥”的孝行不仅感动了他们,就连中风的岳父也曾在他们面前夸赞过“哥哥”的孝心。
除了外来“哥哥”徐芹华没有血缘却似亲人般的全心付出,长辈们对老人的孝心孝行也为家中的小辈树立了榜样。
“父亲在世时,娘家和我家的小辈们也都孝顺老人,虽然他们付出的精力没我们多,但也是力所能及地在分担,像买些营养品、陪老人聊天等,他们经常做。”在王向东夫妇看来,正是有了自己、外来“哥哥”和小辈们的集体付出,这个大家才能在历经磨难之后依然生活和美。
(王芳丽娜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