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活作文”指导的策略

核心提示: 为完成预定的作文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围绕教材设置的内容开展作文教学,两周一次大作文,大作文前一两次铺垫性小作文训练。

为完成预定的作文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围绕教材设置的内容开展作文教学,两周一次大作文,大作文前一两次铺垫性小作文训练。

常规的作文教学过程为:教师指导,学生创作,教师修改,集体评议,再次修改誊写,最终批改。然而教师与学生一起忙忙碌碌,换来的是很不理想的现状:优秀的作品极少,任务式的作文占据大部分,暂差生的作文要像牙膏一样使劲挤。讨厌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成了学生的通病,成了他们的烦恼。

由此,笔者以“农村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指导的策略研究”为课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作了如下策略的实践尝试: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对于教材中作文要求,进行重新编排设计,对原有内容进行淡化或补充,淡化与农村学生生活关系薄弱的作文内容,补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作文切实成为孩子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途径。。

研读单元作文要求,能体会出编者突出了各类题材作文的学习训练,作文范围广泛而不狭隘,形式多样而不单一,但笔者也发现,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并不是密切相关,作文往往就是为完成任务而写,无法达到自我倾诉、表达的需要,所以,对于七个单元的作文,我分三类采用了不同的训练要求:第一类童年趣事,成长的烦恼,给老师写一封信。此类作文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鼓励学生写出独特的感受;第二类读后感,实验作文,根据统计谈感受。此类作文重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写作方法。第三类老师不在场的时候。此类作文重学生观察与场面描写的指导。

同时,三类文章在指导和作文要求、评价上也作了区分。第一类,普遍要求,重点指导,个个达标;第二、三类基本达标,分层要求,鼓励创新。因为作文要求分层设置,所以学生乐于作文,能大胆写出个人见解。

创新作文教学方式

以感知、操作、想像的方法让高年级学生去实际体验、感受,把见闻、吃穿住行等生活细节纳入学生的作文范围,引导学生从小细节中悟大道理。

把作文指导变成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文内容与指导过程应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种生活还应生动而不乏创意,能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体验中产生倾诉的兴趣与意愿。我们的作文指导,可以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可以是一次难忘的参观游览,可以是一次社会调查研究,可以是一次观察实验、实践操作,还可以是一节预设的其它学科……如笔者在一次参加会议期间,偶然学到了两个关于“心理定势”与“误导”的小游戏,适于指导学生的观察与活动描写,就把它作为了一项作文训练题材。来到教室,笔者首先就是和学生定个“君子协定”:能通过我的测试,作文课改为体育课;通不过我的游戏,请把原因详尽地说清楚。又做游戏,又有奖励刺激,诱人”的条件让学生们一个个瞪大双眼,兴趣盎然地注意活动的过程,心理定势”与“误导”让学生自然“中招”,亲身体验参与让同学们极有感触,我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见闻,分析一下“中招”的原因,发表一下活动的感受,一篇内容丰满,感情真挚的作文很快就跃然纸上。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早就看出儿童的特点是“乐嬉游而惮拘俭,今教童子,必使之趋向鼓舞。”把要求、命令式的作文指导变成学生喜欢的生活方式,学生言之有物,一定更愿意接受这样的作文任务。

把作文要求变成学生的倾诉需要。

脱离学生生活的作文题材,不顾及学生兴趣的生硬要求,周而复始地“轰炸”,再有作文天赋的学生也会乏味,排斥,结果就造成了缺乏儿童智慧、灵性的“假大空”作文。教师的作文要求,必须变成学生倾诉的需要,要产生这种变化,又得依靠教师的精心预设。

如为指导学生写好心理活动,笔者把跳远训练与作文课进行了整合,跳远时设置了激励条件,明确了要求:必须准确踏板。

一轮过去,进行小结:为什么犯规?为什么跳不远?心理是怎样的?”第二轮跳远,笔者用小木棍横在踏板前,给学生跳远的心理、动作产生影响,跳远结束,笔者故作不解(作茫然状):为什么第一次老师要求你们踏板,有些同学偏不踏板?老师在踏板前拿一个小树枝,你们怎么就能不犯规,并跳远了?”看着一脸“不解”的老师,学生表达心理的感受不知有多么强烈呀!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同样重要,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个性、灵性的重要方面。如笔者在指导四年级学生作文《今天比较烦》时,有学生作文中写到“我摸摸脑袋,瞪大眼睛思考了一下,‘今天我不烦呀,我还挺高兴的呢?’转头看看其他同学,大概和我的感受一样,一个个目瞪口呆了。”还有片段“咦,有了!”我一下想到了我刚看到的一个成语故事——“梦笔生花”,“既然古人说睡觉做梦的时候能写出好文章,我何不一试?”我马上放下手中的笔,跑到床上睡起了大觉,一觉醒来,我大吃一惊,都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啦!我赶忙跑到书桌前,翻开我的作文本,作文本上除了我睡觉前写的题目,居然一字未动!“呀!要是造这个成语的人生活在这个年代,我非整死他不可,让我上了一个大当!”觉得充满了童真童趣,让人忍俊不禁,对该生这种“我手写我心”的做法笔者就在全班同学面前作了充分肯定。

把作文创作变成学生的尝试挑战。

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好奇、挑战、善学是孩子的天性,若能顺应孩子的天性导学,必然事半功倍。

把作文创作变成学生的尝试挑战,可以在作文选题、作文方法、作文形式上有所突破。如在作文选题上,国外11岁小学生完成“飞行与太空”主题论文、国际形势预测、社会调查报告等新闻屡见不鲜,我们应结合国情、实际开展作文教学,但结合生活实际的调查,科学知识的探索,社会现象的评论,对大自然的关注也应该成为学生作文尝试的范畴;在作文方法上,笔者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佳作的同时,常常鼓励或明确提出仿写、借鉴要求:或仿其遣词造句,或仿其谋篇布局,或借鉴好词佳句……分层要求,但必须大胆尝试;在作文形式上,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写现代诗,写演讲稿,写小论文,写读(观)后感,我们开展演讲、朗诵、交流、评比活动,大胆尝试、个性鲜明的学生作品每周在班级、校园文化板块上展示,优秀的作品也在校刊、省市级刊物频频露脸。

引导学生写日记或微博、空间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做的是鼓励他们把眼中、心中的世界表达出来,教给他们表达的恰当方法,因此,要为他们创设平台去锻炼。也许他们一开始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感受、思想,所以不愿意或不敢在作文本上公开表达,那么写日记、写微博、qq空间,在相对较小的环境里对信任的人展示自我,释放情感,培养表达的方法与习惯,最终会自然地把这种方法和习惯迁移到作文中来。如果学生能在发表、获奖、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了。

培养学生浓厚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对文学的热爱,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具体操作手段就应该创设让学生“不吐不快”的情境,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尝试挑战,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作文、乃至文学创作的无穷魅力,作文教学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