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春,我们洪家大队通上了电,是我们吕城公社十六个大队中,第一个通上电的大队。因我大队以东紧邻武进九里的红星大队,红星大队1962年就已通上了电。我们与红星大队只有一条吕渎河相隔,我大队为了也能早一点用上电,与常州供电局多次沟通协调后,常州终于同意把电杆电线连接到我大队。
我大队刚有电的时候,电源只能接到大队部以及各生产队的打谷场,电接入到每家农户是一年以后才开始逐步逐户进行的。
通电后首先在我大队部的所在地,即墅寺里自然村的村后,建起了一座粮食加工厂(五间砖瓦结构的平房);购置的第一台粮食加工设备是我国自行生产制造的第一代老式碾米机,碾米机配有一台十几千瓦的大功率电动机(我们俗称大马达),另配上一条老式的宽型的帆布胶皮带牵动碾米机。随后我大队加工厂又添置了两台小型的磨面粉、米粉的机器设备和一台粉碎稻草的轧糠机(稻草糠是当时猪、牛、羊的主要饲料),再后来粮食加工厂还购置了一台面条面皮机。
大队里把电源接到各生产队打谷场,在场头的电线杆上配上一个简易的电源箱,装上一只三相闸刀和一只单相闸刀,没有电源保护器,配装两副瓷质保险丝插盒,作为用电安全的保险措施。
我生产队在打谷场竖电线杆时,我和我们村的一大群小孩,都很高兴地跑到施工现场去看热闹,兴奋度犹如在看一场精彩的游戏表演。
打谷场有了电以后,首先购置了一台脱粒机。一台脱粒机可以五人并排着同时上机脱粒,大大减轻了农忙季节谷物上场里靠人工用连枷、门板等工具来打谷掼谷的劳动强度。从此,我们从繁杂又耗时耗力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谷场有了电,场边的牛舍、猪舍还有我们在谷场守夜的“窝舍”里也接了电,每舍里装一只瓦数最小的白炽灯灯泡。我生产队里的牛、猪比我们人还先享受到电灯的照明。
大队在刚通电的初期,就安排了第六生产队的一位积极肯干,做事踏实的男性青年洪某,担任采购电工、电料等设备业务的供销员。因我大队要把电源线连接到每家每户,需要大量的电线电料器材,他常跑南京去采购电线、电缆等。由于洪某经常在南京,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六十年代初,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一款“熊猫”牌交流电收音机,我们称它“五灯机”因收听时,收音机里有五只小灯泡亮着)。这收音机的音质清晰宏亮,洪某在南京市场看到后就买了一台带回家。这台收音机不仅在洪某所在村子里很稀奇;就是在我们整个洪家大队也是绝无仅有的。我村一位男青年赵某与洪某既是亲戚又是朋友,两人年龄也相仿,赵听说洪某买了台高级收音机,他想方设法想借来听听。正逢那年深秋,秋收秋种开始,赵某以收割稻子时要听天气预报为由,把洪某的收音机借来。由于电还没接到户,收音机借来了只能放在家里,每天到下午拿到谷场烧猪食的茅棚里听一下天气预报。那段时间,赵某临近下午五点时,就从地里赶回来,我们一群小伙伴也前呼后拥,争先恐后跟随着赵某直奔谷场的舍棚。收音机放在一张方凳上,在茅屋中央。收音机上有两个按扭,一个调台,一个调音。我们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一屋子人围站在收音机旁,都静静地竖着耳朵,聆听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女播音员音质清脆动听,音速缓慢匀和。天气预报结束后,还播放一段(首)优美动听的音乐或歌曲,我们当时感觉这收音机,就好像是一个魔盒,怎么插上一根电线,就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那段时间,每天下午五点开始,我们连续听了约一星期的天气报告。那段经历、那个场面,虽已五十多年过去了,但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