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也可“订制”家庭医生走入丹阳百姓家

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展开。广大慢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三级医院专家提供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核心提示: 一些接到预约通知的社区居民纷纷前来接受全科-专科联合门诊服务。家庭医生,曾被视为“高档生活方式”,而今正逐步走入我市寻常百姓家。

t719aa

7月13日,云阳人民医院迈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前,一条写着“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让您拥有自己的保健养生”红色横幅格外引人注目。一些接到预约通知的社区居民纷纷前来接受全科-专科联合门诊服务。家庭医生,曾被视为“高档生活方式”,而今正逐步走入我市寻常百姓家。

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展开。同日,吕城镇卫生院也启动该项工作。市人民医院邱林林、黄勇、丁晓军医生分别深入迈村社区和吕城镇卫生院,对参加签约服务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逐一进行评估、规范治疗和健康管理,同时对基层首席医生进行临床示范、现场带教。从此,广大慢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三级医院专家提供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生病了,先问身边“医生朋友”

迈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签约医生陈玉庆和首席医生史小俊在前期征求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意向,选择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科邱林林主任作为专科医生。居民如果生病了,可以先问身边“医生朋友”。家庭医生,将成为我市居民健康守门人。

今年6月6日,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为配合我市乡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下沉,近日,市卫计委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我市以高血压、糖尿病这两大类慢性病防治为突破口,在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慢性病全科-专科联合门诊和慢性病防治首席医生制,由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基层首席医生、社区签约医生开展慢性病联合诊疗,探索“1+1+1”慢性病防治新模式。

目前,我市已确定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5家市级医疗机构的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医生组成4个专科医生服务团队,团队成员定人、定点、定时点对点帮扶结对的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全科-专科联合门诊7月底将实现基层全覆盖。

家庭医生是社区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分级诊疗的“第一站”。此前,市中医院所开设的家庭病房科,对诊断明确来院不便的慢性疾病患者,医生会定期上门诊治,观察病情变化。家庭病房配有两名高年资护士,可及时送药上门,临时输液,心理调适等。

为何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人均期望寿命2015年已上升到79.2岁,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

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19.8万,占全市人数的比例为24%。也就是说,丹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是影响健康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去年,我市门急诊人次达到411万,门诊均次收费水平165元。

家庭医生既是健康“守门人”,也是就诊“引路人”,可避免老百姓被虚假医疗宣传所骗而盲目求医,家庭医生助力分级诊疗建设。在基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

与欧美等国以提供上门个性化服务为主的“私人医生”不同。我市通过推行基层慢性病全科-专科联合门诊和慢性病防治首席医生制,旨在建立市、镇(街道)、社区(村)三级有效帮扶指导机制,提高慢性病诊治能力和管理质量,畅通“双向转诊”通道,缓解综合医院看病难、看病烦状况,推动全科医生有效签约服务和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有机结合,为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秩序建立基础。

【他山石】特大型城市上海从2011年起就启动了家庭医生制度构建,目前已覆盖全市所有社区。截至2015年底,共签约常住居民1027.3万人,签约率达44%。问卷调查显示,受访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态度与服务效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5.5%和89.1%。而在北京,“家庭医生”更是赶起了时髦。由阿里健康推出的“家庭医生”服务,借助互联网整合北京市现有的社区医院医疗资源,将社区医生与社区里的居民连接起来,实现了“互联网+医疗”的有益实践。居民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实现与医生的实时互动。

期盼家庭医生惠及更多居民

去年年底,市卫计委和邮政局在司徒镇联手打造省内首家“健康小屋”,作为百姓身边的“家庭医生”,免费检测“治小病”“防未病”,让百姓自主参与管理自己的健康,受到欢迎。

从我市统计来看,导致丹阳人因疾病死亡的单病种,排首位的仍然是脑血管病,差不多每4人死亡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病。

而患有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极高。所以,我市现阶段以高血压、糖尿病这两大类慢性病先行试点,在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全科-专科联合门诊,探索1+1+1(即1名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1名全科医生、1名签约医生)的慢性病防治模式。2017年,逐步拓展签约服务对象范围,扩大签约覆盖面。到2020年,力争实现以65岁及以上老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为重点签约对象,全市所有社区签约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乡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发达国家,家庭医生制度已发展得非常成熟,普及家庭医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而目前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如何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使之既叫好更叫座,从以“病”为核心的诊疗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转变,将医生与居民间的契约式服务关系有效落到实处?还有待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升我市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赵永东)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