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小市街道东井新村社区活跃着一批老党员
——老当益壮的基层“螺丝钉”
编者按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的2.4万多个基层党组织、近53万名党员立即行动了起来,尤其是在基层一线,有不少老党员无私奉献、忘我付出,热心参与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今起,本报开辟“‘两学一做’进行时·老党员在身边”栏目,以展示这些老党员的风采。
夏日午后,鼓楼区小市街道东井新村社区的活动室里挤满了居民,老年人居多,有唱歌的、模特走秀的、做手工的……室外烈日炎炎,室内热情更高。这片位于老城的社区大多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无物管小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达16%—18%,但一眼望去,环境整洁、管理有序,居民精神面貌特别好。“我们社区管理得井井有条,很多老当益壮的热心老党员起了大作用。”社区书记贡亚琴昨天对记者说。
记者在小区里走一圈,不难看见穿戴红帽子、红马甲、红袖章的巡逻队员,有的站在路口值守,有的行走在街巷,手上拿着个喇叭。78岁的老党员罗雪珍是巡逻队里年纪最大的一位。2012年,社区成立平安巡防志愿服务队,罗雪珍第一个报名加入。“别看我年纪大,但身体一直不错,能跑能跳,作为一个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就想帮群众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罗雪珍告诉记者,巡逻队的志愿者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成7组,一周一组,每天4人在社区和背街小巷巡逻,上午、下午各2小时,风雨无阻。
拾到钱包这些是家常便饭,遇到居民没关车窗,罗雪珍就守着车子拨打110……前段时间汛情紧张,即使不是自己值班,罗雪珍也会不间断地去附近易淹水的地段巡逻。有人劝她,这么大年纪在家享福不是挺好,但老人不乐意,“我想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正是因为有了老党员们的无私奉献,东井新村社区这几年的犯罪率不断下降,从巡逻队设立以来,没发生过一起自行车被偷案。
与罗雪珍同为巡逻队员的还有今年65岁的老党员闫卫国,除了服务社区居民,闫老还肩负着一项神圣使命——人民陪审员。2013年底,闫卫国被鼓楼区人民法院聘为陪审员,老人别提有多高兴了,可第二年的一次体检中,闫卫国被发现患上肝癌,当即进行了手术,出院后仅1个月,他又重新投入到社区巡逻和自己热爱的陪审工作中。“每次出庭,我肩头的责任感就加深一层,觉得自己还可以继续为党和社会作贡献,特别有干劲,我想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直发光发热。”闫卫国说。
去年,闫卫国一共参与陪审50多场,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参与了20多场,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参与的一起经济大案,现场审理了12名犯罪嫌疑人,共有13名辩护律师,足足审了2天。“每天上午9点开庭,下午2点结束,期间不能喝水、吃东西,更不能离开座位,为了维护法庭庄重肃穆的氛围,我5个小时都要保持笔直的坐姿,到后来腿都抽筋了。”闫卫国拍拍胸脯说,“但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当好人民陪审员就必须坚定信仰、忠诚于党,传承和坚守共产党人的立场、本色和情怀。”
闫卫国的故事在社区里无人不知,居民们都看过他的事迹《志愿奉献之星》,文章的作者也是一名老党员——61岁的刘雪晴,由这位老“才女”执笔的《社区好人阙双冬》、《社区充满活动》等稿件,在社区居民中都曾引起过不小的反响。刘雪晴是一名工程技术专家,退休后投身社区文艺工作,学画景泰蓝、参加模特队,同时挖掘社区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
巡逻队员冒雨工作的身影、社区模特队走秀的曼妙身姿、社区环境变好的前后对比……一张张接地气的照片在互联网上传播,东井新村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高。这些照片的创作者是63岁的老党员丁和。2008年,丁和退休后自费报名了老年大学,学习摄影、图像处理、音像制作等课程,在晚年成为社区历史的一名忠实记录者。
采访中,贡亚琴告诉记者,东井新村社区共有党员624人,其中六七成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如同一颗颗坚固的‘螺丝钉’沉淀在基层,用各自朴实无华的行动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赢得了社区广大居民的点赞。”
本报记者张璐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