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成我市转型发展“新引擎”

核心提示: 日前,记者从发改经信委获悉,我市新材料产业年均增幅达30%以上,新材料产业占新兴产业和工业品销售的比重年均达43.2%和14.15%以上,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点产业。

向技术密集型、科技创新型、低耗高效型转变——

新材料产业成我市转型发展“新引擎” 

本报讯  我市新材料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从加工生产到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研发生产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极大的提升。日前,记者从发改经信委获悉,我市新材料产业年均增幅达30%以上,新材料产业占新兴产业和工业品销售的比重年均达43.2%和14.15%以上,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点产业。

现状扫描:

产业快速增长,为经济转型增添新引擎

材料工业是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产业,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市新兴产业一直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有效促进了我市工业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科技创新型、低耗高效型转变,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引擎、新动力。

据统计,目前,我市拥有各类新材料企业200多家,其中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62家,占全镇江市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26.5%,全行业销售收入达450亿元,以图南合金、恒神碳纤维、呈飞精密合金、大力神铝业、奇一科技等重点企业为代表,基本建成了涵盖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端纤维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新材料产业体系,在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产业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我市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地”。

“我市新材料产业有170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发改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力神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收购北美地区最大的加拿大爱莱瑞斯铝厂,其开发的航空铝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具备生产1-8系列铝板的能力,是目前国内第二家有技术和能力生产该产品的企业,也是第一家轧出此宽度铝板的民营企业;江苏恒神碳纤维有限公司投资46亿元,主攻碳纤维及其制品,目前T300碳纤维已成功规模化生产,高端的T800碳纤维已通过相关机构检测,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千吨级碳纤维产业化能力的企业,也是我国碳纤维产业链最齐全的企业;图南合金成为国内唯一掌握大型复杂薄壁膜铸造核心技术的企业,并荣获中航工业公司颁发的“鲲鹏奖”;呈飞精密合金公司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航空超薄(0.03-1mm)钛合金的企业,产品已得到广泛应用;江苏立新合金公司的焊条材料已与我国大船配套。

同时,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研发创新公司服务平台,我市新材料产业的研发能力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目前我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重点体现在军民结合领域,现拥有30多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其中8家国家、省博士后流动站,1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从事军品配套企业50多家,4家企业取得了军品“三证”,11家企业通过了保密资格认证,5家企业正在申报,部分企业还承担了军工“973”计划项目。另外,针对产业发展特点,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省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政策杠杆撬动产业快速发展,并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利用社会资本投资我市新兴产业。目前,天工国际、恒神碳纤维和中亚新材料等企业先后在香港和天交所挂牌上市,进军资本市场,为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和科学规范管理赢得了市场先机。

发展之策:

做大产业发展规模,做强重点特色企业

尽管新材料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但是从产业的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突出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产业化水平急待提升、重大技术成果转换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下一步,我市新材料产业将做大产业发展规模,做强公共服务,做深产业链延伸,重点围绕优势企业、技术和产品,做强做优一批重点特色企业,引领我市新材料产业向高层次、高附加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未来几年内,我市将力争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和10亿元的企业(集团),新建一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技术研发平台。如何才能促使新材料企业发展壮大,实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型向“三集”化方向发展,早日实现千亿元的销售目标?业内人士表示,要紧紧围绕新兴销售超千亿、投入超百亿的目标,把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从强化投入入手,以高效投入带动产业快速稳步增长,以提升研发水平能力撬动产业创新,以“产业研”结合抢占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制高点,以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政策杠杆撬动产业健康发展,确保新材料产业指标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要做大企业规模,强化行业间合作,特别是加大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通过企业主体,为顶级科研机构及合作研发提供服务平台,在开发研究新材料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也要加强与新材料产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及产品的培育和发展,逐步形成深度产业链,提高产业的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培育壮大企业规模,打造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延伸产品综合企业和基地;做大集聚规模,鼓励新材料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向园区集中,通过政策鼓励和规划引导,加快产业集聚、集中、集约发展,逐步推进产业向“三集”园区集聚,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政策向高附加值、低耗能、资源节约型新兴产业集中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做大新兴产业集聚规模。

下一步,我市新材料产业还将围绕做强公共服务,在发挥企业自主作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引进国内外具备产业化基础的先进科研成果,加强同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平台,吸引各类科研机构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为新材料产业深度发展提供项目、技术和人才支撑。“目前我市新材料产业已逐步步入从强到优的阶段,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将加快发展我市新材料产业由新材料研发生产向产业链深度发展转变,提高成果转化能力水平,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领域地位、知名度和竞争力。”相关人士表示。

(陈静)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