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公园新村的朱女士,现在每天出门,那叫一个“心情好”:一出小区,走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心里乐滋滋的,人也跟着精神了,感觉生活也挺有奔头的。“城河北路西侧片区路网改造,真的是彻底改善了我们这儿群众的出行条件。”朱女士说,公园新村是个老小区。几十年来,小区周边全是狭窄、坑洼的‘断头路’。回个家不仅七拐八绕,还一路颠簸。”
与朱女士有着类似感受的还有江苏天宏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的老总张培军。自从去年丹阳东互通的竣工通车,他一直欣喜不已:搭上了交通大发展的顺风车,自己企业也犹如上了“快车道”。张培军说,现在北上沪蓉高速,向南去常州机场,真正实现了“零换乘”,客商往来方便、快捷。
普通市民、企业老总的这份欣喜、这份感怀,是十二届市委心怀城市发展“大格局”、心系群众百姓出行“小细节”,一盘棋”统筹推进立体交通体系建设的成果。
构筑“大交通”、“大循环”,为城市扩容、城乡融合提供基础供给
时钟拨回到2015年9月26日,沪蓉高速丹阳东互通”与“齐梁路南延”和“南三环大桥”三个交通重点工程同步竣工通车,给“十二五”的交通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也成为这些年来,市委历尽艰辛、坚持不懈推进重大交通干道建设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63.5亿元,较“十一五”增长157%。新改建高等级公路132.37公里;县道大中修90.216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由“十一五”末的199.1公里/百平方公里上升到206.8公里/百平方公里,三级以上公路里程增加19.5%;全面实现了各乡镇间高等级公路联通;新增高速公路互通2个,全省主要城市全部实现当日往返;京沪高铁丹阳北站投入运营,成为全国4个县级站之一。
241省道、齐梁路、沪宁高速东互通、丹桂路延伸、车站路延伸、导皇线(六号路)改扩建等重点交通干道建成通车,人民大桥、南三环大桥等一批大型桥梁工程顺利完工,全面提升了区域交通通行能力。这些外联成网的干线道路,为城市扩容、城乡融合提供有效的基础供给,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服务了我市产业布局发展,提升了群众出行的便捷性。
打通“微循环”、“肠梗阻”,让百姓日常出行更顺畅
生活于丹阳的人都知道,老城区的道路有一大特点:道路网不成体系,断头路”特别多。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节节攀升,这些“断头路”成为了老百姓出行中的一个又一个“肠梗阻”,加剧了“行车难”、出行难”。这也成为了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强烈的一项内容。
2013年,十二届市委研究制定了《丹阳市城区交通改善总体方案》,并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
这几年,相继完成了北二环延伸段工程、简渎河河道整治(万善路-122)工程、振兴路完善工程、正则小学片区道路工程、薛甲路一期工程、城北农贸市场东侧道路工程、三思路工程、公园路工程(水关北路-西门小学)、三板桥路工程、公园路工程(水关北路-城河路)、水关北路工程(新民中路-护城河)、画院路工程(新民路-公园路)、天元路工程、车站路工程。
目前,姜家园路拓宽改造、南门大街、中山路延伸、白云街(乔家巷)拓宽改造、北草巷、新桥西路东段、公园路西延(三思路-西环路)等一批畅通路网体系的工程正在实施。
随着这一条条、一段段“断头路”的打通、拓宽,整个老城区的路网和微循环系统正具体呈现,城市功能也逐步趋向完善,群众出行变得越来越顺畅、舒适。
提档升级农村路网,铺好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眼看着皇蒋线建设一天天顺利推进,年底就能竣工通车,蒋墅天意土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军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的合作社就在这皇蒋线边上。以前这里没有好好的路,5吨以上车子根本进不来,土元都得先用小车运出去,再装大车。”张建军笑着说道,这路通车后,对合作社的发展大为有利。当地另一位土元合作社负责人任建南说,这条路建成后,既能给蒋墅、皇塘两地百姓出行提供了一条“捷径”,还能给道路沿线的农耕农作带来方便。
五年来,我市着力服务“三农”,大力开展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危桥改造工作,打通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最后一公里”。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建设318.278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81座,完成了290.944公里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一个更加完善、通行品质更高的现代化农村路网格局已基本形成。
相信未来,随着镇丹高速、357省道丹阳至常州机场段改扩建工程等重大交通工程的实施,城市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更大的拓展。一个公路网络更顺畅、连线成网、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将呈现在丹阳大地上!(周钰 学伟 忆严/文 也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