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医改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我国将在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推广家庭医生,让每个家庭都有“私人医生”,这听起来很美,也是破解看病贵、看病难,并是促进分级诊疗,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良方,但知易行难,要5年内实现人人拥有家庭医生的美好愿景,绝非易事。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热情不高,多个社区辖区居民人口签约率不到10%,就是一个例证。
笔者以为,要真正让家庭医生“飞入寻常百姓家”,须从五方面破题。
一是观念要更新。在许多居民心目中,家庭医生的概念就像私人律师一样,还停留于港台片中,是一种富豪专享的奢侈消费,离普通人还很远。其实不然,家庭医生就是居民身边的社区大夫,大众消费之外还能享受义务咨询、定期体检、帮助就诊等多项免费医疗服务。要形成一种普遍社会共识,即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贴心“守护人”。
二是人员要跟上。家庭医生必定分流医生队伍,加剧医院人手紧张的矛盾。拓宽渠道,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和培养力度,确保其数量充足、素质达标,当是题中之义。
三是薪酬要配套。要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家庭医生事业,必须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打破社区、基层医生收入偏低的窘境,建立起专门的家庭医生薪酬、考核、评价的监督激励机制。四是信任要树立。不但要通过有效宣传、创新服务,打破普通市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误区,还要帮助市民消除个人信息泄漏的安全疑虑,并改变许多人“宁信百度不信医生”的陋习,对基层医疗、社区大夫、家庭医生具有足够了解和信心,建立起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愿意花钱签约家庭医生,将健康问题交给家庭医生解决。
五是落实要到位。签约家庭医生,需要做许多后续配套工作,需建立完善跟踪监督考核机制,切忌为了完成签约率指标而走形式,却没有后文,以致“签而不约”,或者让一些居民“被签约”还蒙在鼓里,或者让“健康档案”随着居民搬迁、医生的调离成了“死档”,从而让“家庭医生”沦为摆设,失去家庭医生制度的实际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