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社会,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家落后,人民贫穷。政府只知收苛捐杂税,搜刮民财,不顾人民死活。炎炎夏日,人民群众只是自己想办法,艰难地度夏。大热天,人们离不开扇子。扇子的种类很多,有大芭蕉扇、细芭蕉扇、蒲扇、羽毛扇、纸团扇、折扇、仕女扇等等,根据各自的条件和身份,用不同的扇子,随时随地扇风降温。
农村大多数人用的是价格便宜的蒲扇和大芭蕉扇,一有空就坐到阴凉处扇风降温,有的孩子坐在大人的下风,大人扇风,孩子带凉,有时候就唱起了“一把扇子七寸长啊嗬,一人扇风二人凉啊,摇柳叶子青啊来……”的小调。有的人家编草帘子,在门前搭棚遮阳,晚上大人孩子都到场头乘凉;有的搁床露宿,为驱蚊子,就在上风用乱草点燃起来,上面盖上青草一闷,白烟随微风飘散,蚊子遇烟就避开了。
盛夏之时,水稻发棵,田里水草丛生,要用耥耙到田里去推耥除草。烈日下,田里的水都有点烫脚,男人戴草帽,上身赤膊,下身围一块夏布(俗称长手中),身上的皮肤被晒得脱皮;妇女就更难受了,只能戴大芦帽,有的穿蓑衣,避免太阳直晒身体;有的在田里劳作时,汗水流淌过多而脱水,得瘪罗痧(中暑)。遇到这样的,众人将其放阴凉处,掐人中,凉水擦身,额头上和心口放湿毛巾,喂凉开水,用草药煎汤喝,有的情形严重就救不过来了。农民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地度夏。
城里的居民,住房比农村稠密,虽有街巷弄,夏天却比农村闷热,也离不开扇子。老人孩子到背荫的弄堂乘凉,有的弄堂比较长,有穿堂风,靠井的人家,吊井水倒在盆里降温,很多人晚上也到室外乘凉露宿。
大街小巷的商店,多数是朝阳的店,夏天在店门外撑布蓬遮阳,少数规模大的店才有台把台扇或吊扇。不少个体理发店,在顾客坐椅上方装有拉扇,即用一块长方形白布,上下用木条固定,吊在上面,系上绳子,用手拉动取风,一般的都是小徒弟或家人拉。我在延陵学徒几年,镇上店家都没电风扇。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爱人民,夏天未到,就布置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不断改善生产劳动条件,尤其是在室外作业的工人,错开时间,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操作;各单位为职工备有夏令清凉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十滴水等等,并按规定,根据职工不同工种,发放高温补贴,改善职工生活;农业生产,现在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民不再要在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