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个重点项目成为发展新“引擎”
目前13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本报讯 日前,位于皇塘镇的荣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装备自动化改造项目正有序推进,第一批引进的46台机器人将帮助企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另一边,位于访仙工业园的车船装饰公司汽车防撞梁项目建设现场,项目基础建设部分已基本完成,一些设备已进入调试阶段。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3万套汽车空气悬架及50万套乘用车防撞梁。而这样一个个项目的背后是我市传统产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映照。日前,记者从我市发改经信委获悉,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增长的发展势头。
来自我市发改经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主要呈现几大特点:首先,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今年1~4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38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05.79亿元,同比增长7.4%;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48.35亿元,同比增长36.2%。其次,投资分布趋向合理,传统产业对转型升级的投入需求更加迫切,1~4月份,传统产业完成工业投资75.4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1.3%,在全市工业投资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同时,1~4月份,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入39.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3%,高于工业投入增幅24.9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入总量位居镇江市各市(区)之首,高于镇江市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进展方面,截至4月底,我市40个镇江市重点产业类项目,已有35个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开工率达到79.54%,累计完成投资51.3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34.6%。此外,我市190个重点产业类项目,已有138个项目在建,开工率达到72.6%,累计完成投资71.4亿元,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已达到59个。同时,工业经济企稳向好,1~4月,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2.02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销售收入814.77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增加值196.8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利税56.52亿元,同比增长8.6%。工业应税销售自3月份实现0.72%的正增长后,4月、5月继续小幅攀升,增幅分别为4.41%、6.1%。去除2015年负增长导致的低基数因素,1~5月累计工业应税销售实现439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加3亿元,增长0.07%;累计工业用电自3月份实现8.47%的正增长后,连续两月维持在10%以上的增长,4月、5月分别增长10.4%、10.3%。
我市在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和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新开在谈项目规模偏小,今年接触洽谈、捕捉开发的项目不多,高、新、大’项目更是寥寥无几。1~4月份,新批产业类项目84个,新开工项目中,缺乏基地型、龙头型、优质型大项目,项目源明显不足,后续增长乏力。”相关人士表示,另外,资金、土地等项目要素制约仍然突出,我市今年8个镇江市重点服务业项目,陵口萧梁现代物流产业园、江苏通达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贸易中心、华东建材市场二期3个项目,由于资金缺口等因素,动工建设存在问题。同时,今年我市爱玛年产100万套医用智能轮椅机器人项目、图南合金年产航空用5000件大型复杂薄壁高温合金结构件、8000吨无缝管项目2个省重大项目,也因缺少土地,需土地性质调规。
下一步,我市将更大力度强化指标推进和政策落地,实时对接国家和省相关部委,为我市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包括充分发挥转型升级“政策包”服务功效,加大“政策入企”和落地转化工作力度,让企业更好地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好政策红利。同时,强化经济预测分析,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监测预警,及时分析研究,妥善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运行。
无论是当期拉动经济增长还是长远提升发展质量,技术改造都是最有效的途径。下一步,我市还将更大力度抓技术改造,强化投向引导,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瞄准国家产业振兴、强基工程以及省转型升级项目导向,推动企业突出智能制造、品质提升、产品升级、强链补链、规模发展等重点,大规模组织实施技术改造工程。同时,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品牌质量提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运用,通过“软硬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制造创新能力。
另外,更大力度抓项目储备,我市将加强与国家、省政策规划的对接,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丹阳‘5+2’行动计划”,结合我市产业优势,超前谋划和储备一批全局性、战略性产业类项目。同时,各镇(区、街道)将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切实加大优势产业的招商力度,重点推进以恒神、大力神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招商,以眼镜、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型招商。同时,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资金、土地、电力等要素保供矛盾,提前介入,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并创新要素服务方式,加快战略投资者的引进,积极举办银企对接恳谈活动,引导和推动企业采取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公司债等直接融资方式,多渠道拓宽融资渠道。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