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看变化 扬帆再起航】砥砺奋进,写就丹阳转型发展精彩篇章

核心提示: 光阴荏苒。五年,是丹阳发展史册里新添的一页,更是一个全新起点。五年后的今天,使命一以贯之,目标更加高远,追求永不懈怠,丹阳将在更高的平台上崛起,在更优的发展中超越!

砥砺奋进,写就丹阳转型发展精彩篇章

—— 写在“五年看变化 扬帆再起航”专栏开栏之际

   万善公园美景。(萧也平摄)   

盛夏之际,古城丹阳,在千年传承和五载转型的时空辉映中,行至一个新的历史关头。

7月,中国共产党丹阳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一座城市的砥砺前行和光明前景,将在这场盛会中完成意义重大的对接和传递。

站在这个重要节点上,回顾过去五年的奋斗,有爬坡过坎的艰辛,更有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喜悦;有可圈可点的精彩瞬间,更有值得总结与汲取的宝贵经验。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思想先行,敢闯敢试,丹阳精气神“立”起来。

受经济下行、金融生态风险和经济新常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丹阳这五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二届市委带领全市人民,持续推动思想大解放,始终坚持直面困难,敢闯敢试,实干苦干,砥砺奋进,在深化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了负重前行的生动局面。

五年里,市委坚持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三作为”专题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省级试点……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干部跟上、抓铁有痕、动真碰硬的作风建设使得全市党员干部看到了标杆,凝聚了合力,经受了深刻的灵魂洗礼,提振了克难奋进、转型发展的精气神。

五年里,市委主导推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从“四城建设”和“十项重点工作”的提出,到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和“领跑镇江、争先苏南”“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目标的设定,到“主动把握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思路的确定,再到建设“强富美高”新丹阳目标的确立,每一次关键时期的科学研判和思想统一,让丹阳人的精气神“立”了起来:不畏艰险,不甘人后,敢于亮剑,敢于拼搏,不干则已,干则必成。

思想先行、敢闯敢试的作用显而易见。五年来,丹阳上下展现出了众志成城的果敢、壮士断腕的气魄和砥砺奋进的激情:经济下行压力下,我们实现了经济发展行稳致远;险恶金融生态中,我们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改革先行先试中,我们成为全省农村改革试验的先锋,率先在全省推出企业“三证合一”制度……可以说,精神面貌改变奋斗状态,奋斗状态成就发展成果,发展成果再反过来提振精气神。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丹阳经济“活”起来。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环境下,市委牢牢把握稳中奋进的主基调,把有效投入作为强支撑,把创新驱动作为主引擎,把园区载体作为增长极,全力以赴调优存量、调优结构,有效遏制了经济下行的态势,更使得丹阳经济在转型中提升质态,在创新中激发活力。

五年里,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累计投资是“十一五”的2.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18%。持续推进“三个百亿”投入,技改投资总量超400亿元。新兴产业销售占比达41%,五年提升16个百分点。

五年里,市委始终把创新作为破解一切难题的“总开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金融创新克服资金难题,以服务创新优化投资环境,以政策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以管理创新激发工作干劲……创新,已成为我们破桎梏、解难题,推动各项工作、促进转型升级的“强引擎”。

五年的创新发展,也打造出了经济转型中的“丹阳高地”。五年里,我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动力,推动了经济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抢先转型。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人,省“双创计划”人才80名,世界唯一技术6项,国内顶尖技术101项;40余家企业活跃在各类资本市场;恒神碳纤维、图南合金等一批特大型产业项目引领丹阳产业升级;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装备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逐年壮大……丹阳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逐渐“显山露水”。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增长,丹阳面貌“靓”起来。

五年里,市委带领各部门,演绎了一部艰苦卓绝的“建城大业”,以不留退路、背水一战的“亮剑”精神,干成了一批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难事、民生实事,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排出30个民生关联度高、社会关注度高的工程作为硬任务,向社会公开承诺,倒排工期,严格按期兑现,彰显了我们抓城市建设速度不慢、力度不减的决心和信心。

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丹阳(国际)眼镜城、金鹰天地、吾悦广场等一批重大城市综合体相继亮相;姜家园、城河北路西侧、南门大街等一批重点片区旧城改造陆续启动;万善公园、丹凤公园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人民大桥、沪蓉高速丹阳东互通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顺利实施……这些城建交通重点项目,不仅让丹阳城市更“靓”了,更使得丹阳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同时,在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上,市委也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关停转迁所有化工企业,沿江电镀园建成运营,基本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面展开燃煤锅炉整治,出新改造一批亲水生态走廊和公园绿地……一个“天蓝、地绿、水净、景美”、宜居宜业、幸福文明的新丹阳跃然眼前。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保障民生,共享和谐,丹阳百姓“笑”起来。

五年里,市委始终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摆在第一位,写就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分配给民生领域的“蛋糕”越划越大。公共财政更多向民生倾斜,到2015年,民生支出已占一般预算公共支出的80.2%。

公共事业补齐了关键短板。新建142个文化广场,公益性文化阵地全部免费开放;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南师大中北学院落户丹阳;职教园、正则小学迁建等全面完成;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校车接送工程;就医条件不断改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大病保障、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对外开放;社会保障、慈善救助水平逐年提高,被评为国家“慈善五星城市”……宽敞明亮的教室、景色秀美的公园、四通八达的交通、日益完善的社保,给市民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发展成果变成普惠千家万户的涓涓细流,变成溢满在百姓心里的获得感、写在群众脸上的满意度。

光阴荏苒。五年,是丹阳发展史册里新添的一页,更是一个全新起点。五年后的今天,使命一以贯之,目标更加高远,追求永不懈怠,丹阳将在更高的平台上崛起,在更优的发展中超越!(何巍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