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大街
三思桥
林家大院
未来时:西门大街鸟瞰
“先有丁巷村,后有丹阳城”。西门大街身披600余年的历史风尘,至今仍是丹阳历史变迁的“活证人”。
作为丹阳城最久最老的繁华街市,一代代丹阳人曾走进西门大街流连,或为购买生活必需品匆匆来去,或为安享生活耗上大把的闲暇时光……即使往年盛景不再,即使昔日繁华渐息,西门大街仍以它特有的旧时味道惹人依恋。而在未来,这一张“丹阳老底片”将以精准定位的“美颜”举措,焕发新魅力……
昔日“繁华”藏匿静谧中
从新民西路拐进谷口街,仿佛瞬间由一个川流不息的现代化社会进入了不一样的静谧世界。
谷口街两侧低矮的房子上,好看的花花草草充满生机,偶遇的居民们则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手头活计,一切都安静得让看者觉得舒服。
谷口街一直往前走,俯首间看到了依旧流淌的河流,便也走上了“三思桥”。这是一座由石头建成的古桥,桥面的石板上,经年累月的人、车行走,已经被压出了痕迹。在桥上立等一会儿,仿佛能听到桥下流水和桥身纹路在讲述着不为人知的陈年往事。
走过三思桥,再往前走一段,就能见到一座二层建筑,上面写了“城西救火会”,即为“警钟楼”。由警钟楼向西望去,西门大街便呈现在眼前。远远望去,并不笔直的窄窄街道,来来往往的人并不太多,但两旁却在安静下有些藏不住的热闹。由东向西,沿着老街一直向前走,这里的路面也改造成了沥青路面,只有路面两旁依然存在的一些条石,似乎向过往路人诉说着这条街的“旧时光”;街道两侧,每隔几户,就能见到一些小理发店、茶馆、小杂货店……这些小店的存在,也印证了这条老街曾经的繁华。
西门大街的两旁,最常见的莫过于一条条弄堂,大多是只能容一人同行。在一条稍宽的弄堂里,挺惊喜地觅得了一面“青砖小瓦”的墙面。抚着砖墙缓步而行,未多几步便瞧见了这座大宅的门口,一抬头,旁边“林家大院”四个字清晰可见。急不可待地走进园内,天井式的小庭院,古色古香,门窗雕刻精美,着实藏不住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细细看了一圈,出门返回街道,老味道”让人意犹未尽。
走完整条古街,不知不觉间时间便已匆匆而逝。不起眼的小肉铺旁,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妇人正和老板争些折扣,不远处,一条小黄狗趴在地上,似乎习惯了有静有闹的街道,眯缝着眼打瞌睡……总之,入眼的一切都是安静而祥和,似乎屏蔽了城市该有的的喧嚣和嘈杂。
“西门老人”盼不回昔日热闹
并不算长的西门大街,不管来来往往几次都不会腻。时间允许时窜进街旁不起眼的一个个弄堂,便能从“老西门人”那儿听到旧时故事。
87岁的郭芬兰几乎已是西门大街老一辈人中年纪最长的。她回忆说,1953年,当时20岁不到的她从金坛来到丹阳城,就住在西门大街这里。那时候的丹阳城很小。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先有丁巷村,后有丹阳城’。”郭芬兰说,来丹阳城不久,她便到练湖农场从医,一待就是五六年。文化大革命以后,1969年她又主动报名去了司徒公社从医,一直到1979年才再次回到西门大街,从此也就一直住在这里。
“解放以前,当时这里的很多房子都被日本鬼子烧掉。解放以后,西门大街的变化就不太大了,似乎一直都是这副模样。”郭芬兰说,以前夏天,这里的老人们都爱坐在老街的弄堂里乘凉、聊天,很是热闹。但现在随着老人们的一个个离去,夜晚的老街安静得不禁让人心生落寞。
82岁的朱仙仙老人,生在老街、长在老街。在她的记忆中,儿时的西门大街热闹非凡,饭店、面店、杂货店……各种店面遍布这条大街的两侧。街道的地面与南门大街一样,也是由条石铺成的石板路。她从小就和玩伴们在这条石板路上拍着球、跳着石板长大。夏天,家家户户都会拿出家里的铺板,或坐或躺,聚在一块儿聊天乘凉。而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还会舞龙灯庆贺。“现在这个西门幼儿园的位置,是曾经的城隍庙,每逢七月半,前来烧香的人特别多,更是热闹。直到解放后,城隍庙被改成了学堂,这里的热闹才逐渐散去。”朱仙仙无不惋惜地说,如今住在西门大街的大多是外地人,加上时代进步得快,很多老街传统的东西都慢慢不见了,与以前的热闹相比,这里的确“冷清”了。
香里飘出的西门老味道
据多部书本记载,明清时期,西门大街处的商贸已很兴旺发达,直至1949年前亦是如此。
临街两侧,店铺林林总总,星罗棋布,门庭若市。街南面有油坊、杂货店、糕饼店、药店、炒货店、酱油店、烟店、茶馆、香店、豆腐店、棉席店、竹器店、纸竹店、熟食店、生面店、木匠店、饭店、酒行、鞋店、纸坊……街北面有杂货店、药店、布店、烧饼店、理发店、茶馆、宴席店、豆腐店、锅碗店、糕饼店、汤圆店、生面店、竹器店、石灰店、香烟店、棉席店、糕饼店、酱菜店、缝纫店、炒货店、书店、酱坊、油坊、饭店……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每天大街上的市民、乡民络绎不绝,比肩接踵。逢年过节,更是人山人海。逛街的、购物的、喝茶的、小吃的……把一条大街拥挤得水泄不通。
西门大街正中,高达六米的“正仪坊”,巍然屹立,气宇轩昂,似乎在守卫和见证着此处繁华似锦、蔚然壮观的热闹场景;还有北宋宣和年间建造的城隍庙,神佛尊严、道光四射,又似乎在施恩和保佑着古老民居和市民百姓的一方平安。
街上还有两家深宅大院。一是“胡家住宅”,二是“林家大院”,这两家宅院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花式木刻的门窗造型,均弥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老底片”将焕发新活力
作为“老丹阳底片”,西门大街将会被打造成丹阳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
记者了解到,西门大街的设计理念共有四大特点:一片“街区”、二种“结合”、三类“生活”、四项“举措”。具体来看,一片“街区”指的是《丹阳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初步拟定了西门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而本次规划对该核心保护范围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由于要打通公园路、谷口街和河沿路,根据这几条规划道路的道路红线,对核心保护范围进行了调整;从原先拟定的核心保护范围中剔除了一栋六层住宅楼,以保证核心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占有较大比例;有两处边界进行了微调,将几栋本次研究认为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纳入了核心保护范围。
二种“结合”意在将老丹阳原真生活文化内涵与情景体验相结合,即规划在保留老建筑的基础上,将设置老生活方式体验馆、引进体现文化内涵的商家等。
三类“生活”代指“老生活”、“闲生活”和“静生活”。“老生活”将利用西门大街的沿街老建筑,恢复部分老店铺,如茶馆、酒馆、饭店、小吃店、百货店等,让来西门大街的游客可以体验丹阳的老生活;闲生活”将强化滨水主题,沿城河两岸布置休闲类业态,营造轻松愉快的滨水闲生活氛围;“静生活”则会把南部片区以保留现状为主,对谷口街沿街质量较好的老建筑进行整修后可引进书吧、咖啡馆等业态,体现安静怡然的生活氛围。
而四项“举措”,则包括保护古井、古树、传统街巷;寻找与“警钟楼”、城隍庙”、城脚水关”、“云阳工巧”、曲阿飘香”相契合的故事线索来追忆城市;以“恢复”、改造”、整治”等方式打造西门外大街广场、丹阳民俗馆,展示西门大街的历史风貌;打通并连接各项干道。
(尹媛 忆严 文/摄)
特别致谢: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