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变迁话小康

核心提示: 七十年代的农村掀起了楼房热,父亲又带领全家盖了两间一披青砖青瓦的楼房。从此,我家有了正儿八经的卧室、客厅、厨房、猪舍,地面全部浇上水泥。全家的生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七十多年前,我的童年是在爷爷亲自盖砌的小草屋里度过的。说起小草屋,非常简陋,屋面盖的是麦草,四周墙壁用草埂砌成,一扇矮小的薄刀门是旧木板钉成的,不成形的窗户是一块小玻璃用泥浆抹在山墙的空洞上,屋里总算透进一点亮光了。遇上连续阴雨,毫不夸张地说是“外面下大雨,家里落小雨”。地面积满了酱黄色的雨水,只好在靠近门槛处挖一个小坑,用葫芦瓢把积水泼向门外,更难受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家子只好卷起被子坐在床上等天亮。每年秋季常有台风和龙卷风“光顾”,屋面盖着的麦草不是掀翻,就是成片的的被刮掉,凡遇这种情况,爷爷总是拿起锄头、钉耙丢到屋面上,说“铁器能辟邪”。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真是度日如年啊!一唱雄鸡天下白。解放了,我家不仅分得了土地、农具,父亲还盖起了一间六架堂小瓦房,前后都装上了木框玻璃窗。屋内一隔两,前面砌灶头、做客堂;后面做房间,

角落里还可养上一头猪;阁楼上面用毛竹、葵花棒棒铺起来,摊上席条就成了我们的床。不管怎样,全家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七十年代的农村掀起了楼房热,父亲又带领全家盖了两间一披青砖青瓦的楼房。从此,我家有了正儿八经的卧室、客厅、厨房、猪舍,地面全部浇上水泥。全家的生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八十年代儿子进入镇上的社办厂,我也被调入陵口中心校工作。我在镇上老派出所后面买了一座有院墙的新楼房,全家从农村住进了集镇。新居上下八扇大窗户都是带摇头的铁钢窗,室内全部做上彩色磨石子地面,院子里全部浇成水泥地,四周的花坛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内外整洁,通风亮堂。80多岁的老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逢人便说,现在是神仙的日子呀。

九十年代初,儿子辞去厂里的工作,决心自己闯条致富路。

他在东街买了两间商铺房,自行设计装修,楼上全是生活用房,楼下开起了摩托修理店。儿子还在楼下给奶奶专门设计了一个房间,配上电视机、微风吊扇、靠背藤椅。儿子的修理业也越来越红火,逢年过节店面走廊里还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大红对联,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2005年,儿媳们把发展的眼光转向了丹阳城区,全家又从陵口镇上搬进了丹阳城。“怡心花园”里有了我们的新家。120多平米三楼住房颇具现代生活气息,前后两排窗是塑钢的,三室一厅的地面是实木地板的;卧室里的空调是全新的,有新大床、高清电视;客厅里安上了一台大冰箱,厨房设施更新换代,并用上了天然气。小区前面便是“合家欢市场”,后面近靠“市中医院”,小汽车也进了我们的家,生活更方便,更舒适。前年孙子从上海某部退伍了,为了给孙子准备结婚用房,我儿媳又在御龙湾添置了一套近二百平米的高层楼房。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