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叫卖声”

核心提示: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我还在上小学,放午学或放晚学走到村口,就听到“爆米花”、“棉花糖”、补锅”、箍桶”等叫卖声。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我还在上小学,放午学或放晚学走到村口,就听到“爆米花”、“棉花糖”、补锅”、箍桶”等叫卖声。我们这些小伙伴喜爱到爆米花、换糖摊旁,还与那些“摊主”交流”,从中得到一点爆米花或棉花糖,大家高兴地边吃边嬉闹着,连回家吃饭都忘得一干二净。

记得邻村有个磨剪刀、铲菜刀的单身男子,家贫如洗,衣衫破旧,但为人极为忠厚老实,加工费一分五毫绝不多收一分。有一次,母亲听到“磨剪刀、铲菜刀”的叫喊声,要我出去把那人领到门口。母亲将一把生了锈的剪刀和菜刀放在他的磨刀凳上,并请他抓紧时间磨好。

只见他在磨刀砖上来回利索地操作着,不到二十分钟,生锈的剪刀和菜刀均被磨得雪亮。母亲为照顾他,就多给了一些钱。

谁知他第二天又将多给的钱从我家门缝塞进家中。

大多数的叫卖声随着夜幕降临而渐渐消失,偶尔在傍晚时分,肩挑小贩担子上挂着小盏火水灯的老汉传来“糯米红枣粥”的叫卖声,闹着要吃的孩童们,拉着妈妈的手,硬要买上一碗。无奈之中,大人们只好凑上零钱,如愿孩子之心。天黑了买的人少了,肩挑小贩担子的师傅也就慢慢消失在昏暗的路上。

责任编辑:姜耶妮
相关阅读: 叫卖声 剪刀 菜刀 爆米花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