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作为五大文明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我们丹阳的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极大的变化,城乡面貌一新。回想旧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现在比较起来真是感慨良多。
解放前,我们丹阳城乡,只有少数人富裕,多数人都很贫穷,县城只有几家油米厂、丝织厂,新北门城内只有两间房子的启丹铁工厂。抗战胜利后,丹阳籍的实业家束云章先生开办了现代化的丹阳纱厂,其他集镇也没有什么正规工厂,都是些手工作坊,对环境没有什么污染和影响。
农民生产的五谷杂粮,所施肥料,都是人和家禽的家畜粪、堆肥、饼肥和沟塘罱的泥。县城内和四周的菜农,种的各种蔬菜,施的肥,都是包城里居民的马桶粪,每天清晨,菜农挑着空粪桶进城,倒马桶里的粪或买粪套(简陋厕所)主的粪,称之为“挑街粪”,储存起来按需施肥。
各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都有各种害虫,都是人工捕捉,或用土办法治虫,也有各种飞鸟和益虫捕食害虫。如初夏培育的小秧,长出的嫩芽,就有很多小蚱蜢啃食秧苗,大家就用纱布做成网兜,到秧田里去捞小蚱蜢,拿回家喂鸡鸭,或在清晨有露水时,用灶膛灰撒在小秧上,把蚱蜢呛死。遇到天灾,就无法抗拒,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农民一年到头非常辛苦,种点粮食蔬菜是很不容易的。所种植的粮食、蔬菜、瓜果,都没有什么污染,人们吃的东西,除非腐败食物,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毒性。
农村沟塘里的鱼虾、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都是自然生长。农民的吃水和洗刷马桶,都是分塘的,不自己糟蹋自己。城里居民的吃水,都是护城河里的河水(夏季发水时,内外城河流通时,吃内城河水),倒在水缸里,用明矾澄清,有井的吃井水。用水和洗刷马桶,在河里分段使用,所以,沟塘河里的水产品,也没有什么污染。
农村人家烧的都是柴草,家家户户烧饭时,烟囱里冒出的白烟,袅袅上升,如白龙摇摆,慢慢散去,砖瓦窑烧的也是柴草或树柴。城里人家烧草,居民同挑草进城的农民进行买卖,通过柴经纪过秤交易,柴经纪收取佣金。老虎灶烧砻糠,浴室饭店也是烧柴草,炒菜炉灶都烧无烟煤。冶炼和铜铁匠炉烧煤会产生一定的烟气,但这些烟气微小,对环境没有什么影响。
农村在春天转暖时,南方飞来的燕子,在人家屋檐下或楼楞上筑窝栖息,繁衍后代,每天捕食大量的害虫。麻雀、喜鹊、乌鸦等鸟,在树上屋上到处飞叫,老鹰在天空盘旋,察看到地面的野兔、田鼠等小动物,瞄准了就俯冲而下,逮着猎物,飞到僻静处啄食。也经常看到一群群飞行的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向南或向北飞行。夏秋的大热天,白天树上知了鸣个不停,晚上沟塘和田间里的青蛙“呱呱呱呱”的叫声和村周围旱谷地里的俗称“喳拉婆”的纺织娘的“喳喳喳喳”声此起彼伏,像是大自然的交响曲。到处一闪一闪亮光的萤火虫,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跟着亮点捕捉。秋天墙边角落蟋蟀“吱吱”声,彻夜不停。闷热天的下午,有时候有成千上万的酱黄色的蜻蜓,在田野或场头上空飞转,俗称“蜻蜓作暴”,预示着近期要下大雨。
在旧社会里,城乡卫生都极差,到处脏乱,农村四周,到处是粪缸和地粪坑。城里有部分菜农,所以也有很多粪缸,一年到头都有难闻的气味,尤其是夏天,更是臭烘烘。夏秋季绿苍蝇和麻花苍蝇到处飞叮,晚上蚊子飞起来有“呜呜”声,在家里不点灯时,走路蚊子撞面孔,虽然拍打烟熏,仍无济于事。
由于人们贫穷,冬春季,很多人内衣难得换洗,身上有虱子跳蚤,夏天床上有臭虫,待人入睡后,就爬出来吸人血。虽然用各种办法捉灭,但也不能灭绝。这些害虫,传播各种传染疾病,如果有人生了传染疾病,很快就会传染到左邻右舍。
有的人得了传染病,无钱医治,只好眼睁睁地等死。
解放后,经济建设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生态环境也起了极大变化。
六十年代初,农作物开始施化肥,用农药治虫了,这样,粮食、蔬菜、瓜果或多或少就带有残留农药。由于用农药治虫,杀灭了害虫,益虫同时也被毒死,一些小动物也受了害,飞鸟吃了毒死的昆虫,因而有的也中毒死亡,有些飞鸟和益虫就逐渐减少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城乡高楼林立,新建的居室都有卫浴,同公厕一样,粪便流入化粪池,而后流入沟河,有些工厂企业的废物废水,也造成了水源的污染,水产品也就受到了污染,若直接捕捞上来食用对人的健康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极为重视,采取各种措施,从源头抓起,大力治理,查治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企业,进行整改或关停,一方面整治脏乱差死角,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基地,保护动物,治理河道,处理污水,保护水源;各有关部门也加大对环境、食品、用品安全的查治力度,成效显著,面貌一新。近年,我们丹阳更成为沪宁线上生态文明城市的典型与代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