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后的“沪耀·可瑞滋”,着实令消费者刮目相看。
飘香的咖啡、可口的蛋糕、柔软的沙发……这不是在咖啡厅,而是我市最新版的面包店。粗略估算,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面包房已经接近50家。在“遍地开花”的面包品牌背后,租金高、人工费用高、原材料成本高、利润低等各种压力让这场竞争更加硝烟弥漫。面对几近饱和的面包市场,在优胜劣汰的关键时刻,我市传统面包房纷纷转型升级。传统面包房中,大家对沪耀一定不陌生。自去年以来,作为我市糕点的“老字号”,沪耀开始悄然转型,不仅重整了店内产品,还重置门面,改名“沪耀·可瑞滋”。在转型中,“沪耀·可瑞滋”没有大幅度涨价,却让销售额同比增加了约100%。
烘焙业进入“战国时代”
十几年前,我市的烘焙行业中,本土西点屋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独霸一方。除了名气最大的沪耀,令人耳熟能详的还有新民轩、黛娜丝等。然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内知名烘焙品牌入驻丹阳,如北京的好利来、上海的元祖食品等。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来的烘焙品牌,给我市的烘焙市场注入了新风,这些知名品牌开设的加盟店或直营店,不仅名气比本土品牌更甚,连西点样式也比本土的更精致和特别一些,无形中对本土西点房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2013年前后,我市的烘焙市场“火药味”更浓,新加坡知名烘焙品牌“面包新语”进入我市;做巧克力起家、在北方颇受欢迎的“索爱烘焙”也登陆我市;2014年年底,有“台湾星巴克”之称的85℃入驻我市。
去年,台湾知名面包房“几分甜”也登陆我市,我市本土和外来品牌“百花齐放”。
传统面包房悄然
“升级”
对于我市市民而言,在去年以前,沪耀给人的印象除了“味道还不错”以外,似乎并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后来,随着大批港台的西饼店涌入,我市老字号西点迎来挑战。沪耀一度因为装修的陈旧和品种缺少变化遭遇冷落。“那时候市民似乎只有中秋节吃月饼以及家中办喜事的时候才想到沪耀,平时并不会特意到沪耀门店购买点心。”沪耀食品负责人朱尧生告诉记者,加上当前主力消费群以年轻人为主,传统面包店的形式必须转变。去年年中,升级门店开业,沪耀·可瑞滋风尚店从产品到服务都凸显了时尚、新潮、清新的风格,目前已在本市开设了6家直销门市。一年以来,门店销售额同比增加了一倍。
除了沪耀,我市其他传统面包房也在探索从低端平价店过渡到大众消费店,再向高端产品店发展的道路,在总量扩容的同时,行业竞争和服务水平也在提升。“上世纪90年代末,市民购买的面包和蛋糕,一般都由工厂统一配送,样式趋于统一,口感大多一致,缺少特色,而现在的西点则大多是现场烘焙,口感更佳,消费者不仅能看清西点的制作流程,有时还能DIY。”相关人士表示,在经营品类上,与传统门店只售卖十几种产品相比,升级后的烘焙店产品更为丰富,同时还配有咖啡、奶茶等饮品服务,很多店面还设置了卡座、休闲区,这样不仅方便顾客休息,还能令顾客在休闲的过程中体会到品牌独特的氛围。
品质才是制胜关键
上海媒体日前公布了2016年上海名特优食品名单,江苏沪耀粮油制品公司的软芙注心蛋糕、芝麻薄片、蛋黄酥等三种产品被评为上海名特优食品,作为唯一一家上榜的外省市食品企业,沪耀食品以品质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食品企业的品牌只能靠产品的质量打造出来,沪耀凭借先进的生产工艺、优异的产品质量、完善的服务体系,在食品圈占有了优势地位。”沪耀食品负责人朱尧生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他赴法国参加了国际食品展示会和西点蛋糕大赛,并考察了法国的多家食品百年老店。这些国外百年老店装修并不豪华,产品品种也不算丰富,产品外形也不花哨,但这些百年老店做出来的面包、糕点、奶酪都是原汁原味,用料非常讲究,主要是凭借产品内在的品质、质量取胜,且与顾客的粘度非常高。这就是他们能成为百年老店最重要的缘故。沪耀食品也是如此,虽然对门店装修进行了升级,但食品品质仍是公司追求的第一目标,只有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把控,才能更好吸引消费者。
“当前,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习惯,需要不断变化店面装修以及提升服务质量,但是无论店面的形式如何转变,我认为,对于一家食品企业而言,产品的品质才是制胜的关键。”朱尧生介绍,随着产品的系列化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沪耀食品公司营销方式也实现了多样化。近年来,沪耀产品实施的互联网化运营成效明显,网上销售数量逐年增多。
(陈静文/溢真摄)